煤炭短缺 偶然性是的主要因素

2008年02月04日 0:0 498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继2003、2004年之后,“煤炭短缺”一词再次席卷中国。作为基础能源,煤炭供应的动态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来自电监会的数据表明,全国共有17个省级电网拉闸限电;截至1月25日,全国电煤库存约2,142万吨,不到正常存煤的一半,并以平均每日近30万吨的速度下降。
         全国存煤低于3天的电厂有89座,涉及发电容量7,795万千瓦,超过全国总装机容量的十分之一。
供不应求是所有处于卖方地位的市场参与者都乐于见到。当下的煤炭紧缺,也被大多数行业分析师解读为对煤炭行业的极大利好。“高位景气”、“超配煤炭股”、“增仓机会”成为各位分析师笔下最常见的评价和投资建议。
        但也有持谨慎态度的分析师认为,将此次“煤炭短缺”当做对行业的利好有欠理性。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分析师表示,现在的煤炭就像非典时期的口罩,短期内的供不应求并不代表行业的持续繁荣。
        从总体上看,目前国内煤炭供需基本平衡。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7年中国煤炭产量达到22.9亿吨,比2006年增加1.97亿吨,涨幅为9.4%。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08年全国煤炭供需形势的分析报告指出,受到节能减排严峻形势的压力,国家将加大调控力度,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尤其会力防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重工业行业投资反弹。而电力、钢铁、建材等主要耗煤行业的煤耗指标已处于较快下降的通道内,预计2008年煤炭需求增幅将回落至6%。
        近期出现的“煤炭短缺”也并非煤炭资源短缺引起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堆积造成的有效供应不足,其中具有偶然性的因素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山西严查公路运力,灾害性天气阻断运输,煤矿安全治理重关停轻整改,冬季煤炭需求高峰到来等多种因素集中在同一时点爆发,直接导致了部分省份煤炭供应短缺。
        对于煤炭企业而言,供不应求固然可喜,但这并不意味着煤炭行业可以因此随意提价,尤其对于大型国有煤炭企业而言,承担社会责任是基本的要求。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在1月2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煤炭价格本身是市场供需情况的反映,价格应该由供需两方面来决定和保证。但是如果价格上涨幅度过大、过快,造成整体价格大幅度波动,价格部门还要根据有关规定采取相关的措施。
        交通条件恶化导致煤炭销售无法实现,也是令煤炭企业头疼的难题。尽管近年来合同煤炭量占销售量的比重有下降趋势,但大部分煤炭集团目前仍然以合同煤炭销售为主。近期煤炭供应紧张,使煤炭企业也面临合同量无法保证的问题。
        此外,煤炭行业成本的提高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2006年以来,包括土地塌陷费、可持续发展基金等环境成本,矿产资源补偿费等资源成本,以及人工等生产成本的上升,山西地区吨煤生产成本较2006年初上升了70元左右。
        近期,山西省财政厅结合2007年煤炭市场和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征收情况,将山西省所属煤炭生产企业2008年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征收标准作出了一定调整,除个别品种的动力煤有所下调外,整体征收标准被提高。
        行业的投资价值建立在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上。如果将短期内充满偶然性因素的市场供求当做炒作的“噱头”,提前在二级市场消耗行业发展前景,对企业、对投资者都将是不利的。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