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经济:不断增长的能源账单拖累欧洲经济

2008年02月19日 0:0 472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能源价格上涨导致欧洲家庭能源账单07/08年冬季大幅上升且上升趋势还将继续,这使得能源消费在家庭预算中比例增大,并阻碍需求刺激政策发挥作用。
        综合外电1月18日报道,欧洲家庭能源账单07/08年冬季大幅上升并预计还将进一步上升,使能源消费在家庭预算中比例增大,并阻碍需求刺激政策发挥作用。
        就在18日,英国天然气公用事业公司Centrica  PLC旗下英国燃气公司(British  Gas)约1,700万客户得知他们需要支付的天然气费用将上升15%且立即生效,公司将此归咎于批发天然气价格上调。
        几天前EDF  Energy约550万英国客户得知其电费账单上升7.9%,天然气账单上升12.9%。
        中欧国家感到相同能源压力。据欧盟统计局12月通胀数据显示,2007年当时的欧元区13国能源价格上涨9.2%。
        欧洲能源供给商为将天然气、煤和石油价格转嫁给消费者提高收费,07/08年冬季从公共事业公司获悉账单上涨的数百万家庭正面临着更多的价格上调。
        紧随全球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的将是零售价格的上扬。2007年全球能源价格上涨约60%,部分受油价上涨推动。1月初原油价格触及每桶100美元纪录高点。
        和美国一样,能源价格目前是推高通胀的主要因素,这使得各国央行很难下调利率以通过刺激国内需求防止经济增长减速。
        鉴于欧元区通胀持续在3%上方,高于2%的目标上限,欧央行1月维持基准利率在4%。英国12月通胀高于英央行2%目标水平,这很可能促使英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在考虑需经多长时间能够再次下调目前5.5%的利率时谨慎行事。
        高涨的能源价格将必定对欧洲国家构成压力。Moody’s  Economy.com研究显示,如果能源账单比实际低三分之一,德国2006年3.1%的GDP增长可能高出0.5个百分点。
        Moody’s  Economy.com经济学家Melanie  Averall称,在经济前景不确定和全球需求预期减速的时期,  欧洲经济体需要国内需求支撑整体经济增长。
        据德国经济研究所(IFO)能源、交通和环境部门负责人Claudia  Kemfert称,能源账单已经在欧洲处于最高水平的德国天然气价格2008年将上涨20%,因油价上涨将推高成本。
        全球视角(Global  Insight)能源分析师Matthew  Hall称,能源价格上涨总是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当能源价格推高其他商品零售价格使对经济的影响将增大,这是造成欧洲经济不得不适应新商业环境的恶性循环。
        一些欧洲政府采取设定价格上限的方式防止家庭受到最坏冲击,从而通过缩减利润率由公共事业公司负担能源价格上涨。
        法国总统萨科齐政府已对法国燃气巨头法国燃气(Gaz  de  France)价格上调上限设定在4%,促使该公司警告称,其08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将受到约9,000万欧元的冲击。
        意大利能源监管机构将第一季度电力和天然气价格上调幅度分别控制在3.8%和3.4%,家庭账单每年平均将上升48欧元。
        捷克副贸易与工业部长Tomas  Huener1月13日当周称,捷克未来三到六年电力价格将至少每年上涨10%。匈牙利自1月1日以来电力价格已上涨近10%,经济学家预计匈牙利私人消费增长将受到严重抑制。
        经济学家称,在个人消费占GDP60%的英国,由于来自该国主要能源供给商的价格上涨将耗费家庭预算,消费者支出可能受到冲击。
        英国三家最大能源供给商已上调价格,其他供给商也普遍预期将紧随其后上调价格。
        RWE  AG旗下英国附属公司RWE  npower  1月份将天然气零售价格上调17.2%,电力价格上调12.7%,其将零售价格上调归因于批发能源价格的上涨。
        此举促使英国财务大臣达林会见英国高级能源官员,但政府不太可能对能源价格进行干预。英国能源部长威克斯(Malcolm  Wicks)称,价格调整属于商业决定,是全球需求推高世界各地能源成本上升。
        欧洲各央行担心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将促使员工要求加薪,这将加速工资-物价螺旋上升。(世华财讯)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