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城市加快转型迫在眉睫
2008年03月17日 0:0 5357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重点新闻
他们认为,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走出困境、成功转型,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大课题。
枣庄是我国煤炭开采历史最长的地区之一,早在元朝时期就发现大储量煤田,到现在已有七百多年采煤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枣庄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进行了工业化的大规模开采。时至今日,煤炭储量越来越少、开采难度越来越大,主要煤田资源已枯竭,明显显现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各种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近年来,枣庄市虽然也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但由于自身包袱重、经济实力弱、财力投入少,至今没有实现大的突破。2007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60%以上,重工业又占工业的3/4以上。工业结构仍以资源产业、传统产业、上游产业、短链条产业、重型工业为主。仅煤、焦炭、水泥、电力四大行业工业增加值就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一半,提供的两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近50%,是当地最主要的财源。第二,节能减排压力巨大。过分依赖资源的重型产业结构,特别是焦炭、水泥、火电等产业,能耗高、污染重,使得万元GDP能耗量、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量均居全省首位,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第三,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过长期的资源开采,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全市现有塌陷土地13万亩,并且每年还要增加200亩。特别煤矸石的自燃,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对周围环境污染严重。第四,民生问题十分突出。贫困人口增多。城市低保对象人数6.19万人,占全省总数的10%以上。全市低保标准仅为163元/月,在全国最低。下岗失业人员骤增。与煤炭相关的市直及区(市)属企业破产面达80%以上。目前,全市有14万多名职工下岗未就业。随着未来矿井的陆续关闭,10到20年后还将有20万人下岗失业。第五,人才资源非常匮乏。据统计,近几年枣庄籍毕业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80%流向外地,由此造成人才匮乏,发展高新技术和接续产业缺乏人才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枣庄市市长陈伟说,目前,我国有600多座城市,其中1/4是资源型城市。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历史看,如果不及时、不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必将难逃“矿竭城衰”的厄运。加快资源城市转型,培植壮大新的接续替代产业,任务十分艰巨,时间非常紧迫。
全国人大代表、胜利石油管理局局长王立新认为,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还要注重分类指导。我国是资源大国,各地的资源型城市都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特点。有的城市是煤炭资源枯竭,有的城市是石油资源枯竭,有的城市是有色金属资源枯竭,而且每个城市的区位状况、产业条件、资源枯竭程度等都不尽相同。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不能采取单一模式,搞一刀切。要根据不同城市的功能分区、产业基础、历史状况、发展阶段等,出台更为具体的城市转型实施方案,制定促进城市转型的不同办法和措施。
第一, 发挥好中央政策的引导作用。在制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实行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应给予资源枯竭型城市更多的照顾和倾斜。
第二, 发挥好各省(市)的主导作用。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各省(市)应把促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尽快研究制定促进城市转型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真正把国家加快城市转型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特别是要把资源枯竭型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给予更多的扶持。
第三, 发挥好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体作用。各资源枯竭型城市要结合当地实际,成立专门办事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型工作思路,并把城市转型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来抓,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城市功能转型和人才结构转型。去年以来,枣庄把城市转型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转型政策措施,推动传统工矿城市向文化旅游城市转变、单一的矿区城市向功能相对完善的“门户城市”转变,取得了初步成效。(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