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铜 后市看高一线(2004.1.14)
2004年01月14日 8:57
891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期铜 后市看高一线
尽管伦铜破位下行,但昨日国内沪铜在现货市场的有力支撑下低开高走,收于24000平台上方。从基本面的角度来看,伦铜下挫过程中得到现货面支撑,现货和原材料精铜矿的紧张在2004年不会得到扭转,美元贬值也将会进一步支持铜价;从技术上看当前回调仍普遍认定为技术指标修正的要求;从目前铜的市场状况来看,伦敦注销仓单大幅上升,新加坡和韩国LME注册仓库铜的库存为零都会在铜价下跌的过程中吸引众多买家。
一、美元反弹困扰铜市
上周五基于美元小幅反弹,诱发伦敦金属市场卖盘踊跃,镍铜领衔主跌,期铜当日跌幅达到46美元。从长期来看,铜价和美元负相关。但是短期内美元和铜价的关系比较复杂,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铜价和美元是伪相关。但在最近几年,美元成为铜价变动的因素之一,从图形上来看,这段时间主要在2000年6月到2002年10月,刚好是美元波动最为剧烈的时间,美国从强势美元政策转变到默许美元贬值。通过该货币政策,美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情况并不乐观。据预计,由于汇率影响出口,日本和欧洲的经济今年可能只增长1.8%,远远落后于美国4.2%的增长率。而1月12日举行的十国集团央行行长论坛上美元下跌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危害这一论题被摆上了桌面,这是近期造成美元反弹铜价下滑的重要利空消息。1月9日日本央行再次动用将近100亿美元在亚洲和纽约市场上干预日元走势,但丝毫没有改变日元持续上涨的态势,这已是日本银行至少第四天在市场上抛售日元,而上周日元兑美元仍上升了0.2%。另一方面,在过去的一年中,美元兑欧元的比值减少了1/5,欧洲的出口形势已经因欧元上升变得相当严峻,市场预计欧洲银行可能将采取调整利率的方式改遏制欧元涨势,但在1月8日欧洲央行宣布维持60年来最低的2%利率不变打消了这一市场预期。无论是欧洲的货币政策还是日本的干预手段都没有从实质上消除美元贬值的趋势,因此上述利空尚不能对铜价构成太大威胁。
此外,人民币升值预期亦是国内铜价上升的一道压力。周一国际著名投资银行高盛有消息传出,中国将在今年第一季度一次性地调整人民币的汇率,并在今年下半年向使人民币与一批按贸易额加权的货币挂钩的方向迈进。这暗示着人民币兑美元将走强,但无论是从此次重评的范围和力度来看,汇率市场仍将维持一定程度上的稳定,不排除国内铜价会出现振荡加剧的情况,但整体趋势难以改变。
二、现货铜价升水报价预计仍将坚挺
2004年铜的供需缺口仍将放大,近期现货方面仍保持较强劲需求,近期部分库存告罄以及运费高涨支撑现货铜价升水报价坚挺。在截至本周一的一周内,在LME现货价格基础上的亚洲现货铜升水绝大部分没有报价,因为在新加坡的铜库存已经彻底告罄。自从上周二以来,LME的库存日报一直显示新加坡的铜库存为零。韩国方面,LME在韩国蒲山和光阳港口的注册仓库库存已经在一到两个月前降到了零。一系列的铜矿减产,加上印尼Grasberg铜矿的事故,已经使得全球铜精矿供应非常紧张。中国强劲的铜需求使得铜库存进一步下降,同时全球运费上涨也是升水报价坚挺的原因之一。2004年由于石油电力能源价格的上涨,各地区之间运输金属的费用将会非常昂贵,全球运费正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从而导致各地区之间升水报价的差异可能会缩窄。
三、基金再度做多意愿强烈
尽管国内面临春节长假平仓行为对盘面造成的抛压,但国外基本上已经没有长假效应的影响。从近期COMEX持仓我们不难看出,基金近期有大肆做多意愿,多头部位增至46107,空单减仓幅度较大,一周内减少近3000手,说明基金做多意愿强烈。
四、中国经济仍是2004年铜价上涨的引擎
到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已连续两年稳定在8%以上,我国现在正处在第三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初期阶段,200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首次突破1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会估计超过8400亿美元。预计今年经济整体将以加速度发展。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铜消费国和第二大生产国。2003年上半年,中国进口铜同比增加40%,约占世界进口市场份额的20%。我国铜的消费领域主要是电气、轻工、电子和交通运输,消费量约占总量的80%。2002年我国铜产量为158万吨,国内消费量为250万吨,国内铜产量只能满足国内消费量的60%至70%,其余只能靠进口解决。随着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业产品的制造中心,国内市场对铜材产品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预计2005年前后铜材的需求量将达到380万吨以上。未来若干年,我国铜的需求仍将供不应求,市场缺口将继续扩大,国内铜的产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中国的需求和供给直接影响世界铜行业。
(东华期货技术部:025-84208666-1823、1826)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