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杂谈】我和天安门广场

2024年12月16日 11:33 57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企业风采   作者: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我心中又一次涌动出与天安门广场的美好回忆。

我今年83岁,自小就住在天安门广场西边百米左右的小四合院里。广场西边紧挨着的一条南北向的马路叫西皮市,再往西100多米平行的一条马路是司法部街,我家的院子就坐落在这两条马路中间的大中府胡同里。

新中国成立前,天安门广场远没有现在这么宏伟,中间一条石板甬道,两侧杂草丛生,周边是丁字形的红墙。小时候,我们不称呼“广场”而称作“花圈(quan四声)儿”。在石板路两旁,摆有各种的小摊,有卖耗子药的,有吞宝剑、吞火球杂耍的,还有卖豆汁的。记得我曾经喝了一口,从此一辈子再没喝过豆汁,我真的不应该算是一个地道的“老北京”。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在前门外五牌楼旁边,我亲眼看到广大市民热烈欢迎解放军入城的场面。为迎接开国大典,广大市民进行义务劳动,将天安门广场的杂草清除干净,还在广场中间偏北树立了高高的旗杆。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开国大典正式举行,天安门广场上响起了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我坐在院子里听得清清楚楚。晚上,我跑到胡同口,看到人们举着红色的五角星灯笼兴高采烈在游行。

那些年,广场是完全开放的,我几乎天天到广场玩耍,有时甚至钻到天安门前的石狮子怀里去,也在广场上放过风筝。那时,每年的国庆节都要举行阅兵和游行,而且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也安排群众游行。我的小学是司法部街小学(因修建人民大会堂已拆除),离广场很近。1951年,我加入中国少年儿童队(即现在的中国少年先锋队)后,参加了多次庆典活动。有时,少先队员队伍站在广场群众队伍的最前面,可以长时间地看到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和其他国家领导人,还可以清楚地看到阅兵和游行的全过程;在游行结束后,我们红领巾队伍就欢呼着跑向金水桥头,此时,毛主席就走到西侧、再走向东侧向群众挥手致意。有时,我们少先队员队伍排在解放军阅兵队伍的后面、其他游行队伍的前面。回想那时,有的年头冷得早,游行集合时间又比较早,我们少先队员穿着白衬衫蓝短裤,虽然两条腿都冻紫了,但是大家仍然精神抖擞、毫不畏缩。

小学毕业后,我考进了北京六中(因中南海扩建而拆除)。北京六中位于南长街南口,距离天安门广场同样非常近。初中的时候,我还是少先队员,和小学时一样参加广场的活动。

升入高中后,我依旧参加天安门国庆游行的队伍。有一年,我和同学们一起成为了体育“大军”的成员,每人手执一个木棍做着动作通过天安门前。1957年国庆节前,我已经是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了。这一次国庆游行,我又成为了文艺“大军”的一员,参加藏族舞蹈方队,男队员是中学生,女队员是歌舞团的正式演员。我们需要进行培训,培训是在天安门和端门之间的地方进行的。教我们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藏族舞蹈家欧米加参和苗族舞蹈家金欧,这两位老师都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有卓越的表演。

更值得纪念的是1959年国庆十周年大庆。那时,我已经在清华大学读二年级了,我参加民兵方队接受毛主席检阅。民兵方队也是重机枪方队,由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生组成,由3位同学肩扛着一挺马克沁机枪,后面两排同学则背着步枪。那时的我身体单薄,只能在后排背步枪。国庆节前,我们几次到北京大学的操场进行演练,还有一次在晚间到天安门广场预演。那天傍晚,我们在学校集中,从清华园车站乘火车到东直门车站,下车后徒步走到东单附近排列整齐,等待一段时间后,跟随解放军队伍阔步走过天安门前,然后从西直门车站乘车返校。1959年10月1日,我们民兵方队迈着矫健整齐的步伐,雄赳赳地在天安门前行进,接受毛主席检阅,完美地完成了任务,大家都感到十分兴奋和骄傲。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原冶金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工作。在这里,我在群众队伍里最后一次参加了天安门广场游行。这样,我参加了除了解放军阅兵队伍以外的少先队员、体育“大军”、文艺“大军”、民兵和群众等各类天安门广场游行队伍,与天安门广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除了节日游行以外,我还多次在天安门前和西长安街上参加欢迎外国领导人的活动。那时,外国领导人访华,大多由周总理陪同外宾乘坐敞篷汽车接受群众夹道欢迎,我得以多次近距离地仰视周总理的风采。1957年,苏联伏罗希洛夫元帅访华,毛主席亲自到机场迎接,乘坐敞篷汽车接受群众夹道欢迎。当时,我和同学被安排在天安门广场与西长安街的连接处。那次,是我与毛主席距离最近的一次,只有三四米的距离。

在建设毛主席纪念堂的过程中,我们研究院的同志们还参加了清理场地的义务劳动。

我想,像我这样与天安门广场有深厚缘分的人,在全国应该都是凤毛麟角。回想这些与天安门广场的故事,我感到无比幸福,也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