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可能轮到铅当明星 有何不同?

2017年02月06日 9:6 259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期货

  去年,锌是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主要基本金属中的明星。今年是否会轮到铅闪亮登场?

  铅2017年开局气势不凡
  LME三个月期铅目前约报每吨2,340美元,年内迄今累计上涨了16%以上,把锌挤到了第二位。
  基金已悄然增加持仓。截至上周结束,基金持有的净多头仓位相当于未平仓合约的18.5%,创出LME自2014年7月开始发布此类数据以来的最高纪录。
  伦敦市场出现的猛烈逼仓功不可没。LME指标现货-三个月价差在上月一度扩大至每吨45.50美元的逆价差,紧俏程度为2011年以来首见。
  发挥主导作用的是一个长期多头持有者,以及LME铅库存注销急剧上升。计划从LME仓库系统实际出库的铅目前已达67,225吨,几乎是总体交易所库存的36%。
  伦敦铅市场经验丰富的观察家现在还不以为意,这或许也是情有可原的。
  因为这种情形我们以前就遇到过。在2015年3月和12月也出现过类似的逼仓情况,但两次都没有对实际需求产生任何影响,而是因仓库运营商争夺库存和租金收入而引发了“仓库战”。
  但这次的情况或许不同,原因是市场越来越认为,铅市场现在或许真的收紧到了人们因为预计实货铅将在今年稍晚遭逼仓而开始囤积该金属的程度。

  是老调重弹吗?
  上月时间价差的迅速下降具有LME仓库铅周期性角力的所有特征。这种周期性角力给最近今年原本沉闷的铅市场带来生机。
  约有15,000吨计划从荷兰弗利辛恩(Vlissingen)出库的实货铅又回到了LME仓单中。
  而就在几天之内,又一批规模为43,000吨的LME库存被取消,主要来自韩国的釜山港,此外还遍布欧洲多个地方。
  引起这一库存混乱的罪魁祸首是一个掌握近期价差的实体,该实体的身份尚不明朗。该实体控制的头寸有时相当于LME可用库存的80-90%。最新的库存报告显示,该实体仍控制50-80%的库存。
  表面上看,这看起来或许是最新一轮明争暗斗的“仓储大战”;“仓储大战”曾在2015年和2016年初造成了类似的价差和库存乱象。
  LME金属在一处被取消并消失,只会在另一处再度现身而已,仅仅是最初的受害者转而成为侵害者,并再度启动此一循环。
  这对LME库存的长期影响一直都是微不足道的。今年伊始库存为191,650吨,与2015年初的221,975吨相比几无变化。
  但在战火激烈的铅交易领域,据传这一次情况不同,是交易商、而非仓库运营者建立了策略性的实货仓位,因预期实货市场而非期货市场即将出现供应紧俏。

  孪生金属
  供应链中上游精矿阶段已经开始出现紧俏状况。
  炼厂向矿商收取将原矿石炼成金属的加工精炼费用(TC),是供应链中精矿阶段现况的最佳指标。
  据调研公司Wood Mackenzie,中国的现货加工精炼费用目前在每吨20美元以下,低于仅仅三个月之前的80美元,是至少2010年前后以来最低水平。
  从这方面来看,铅价确实有追赶锌价的意思。铅和锌通常会出现在同一矿床中,铅一般作为锌的副产品。
  澳洲Century和爱尔兰Lisheen因矿山资源枯竭而关闭,成为锌业头条新闻,但这两个矿同时也出产铅。
  而且尽管锌市场对于嘉能可何时可能重启2015年底关闭的50万吨锌矿产能忐忑不安,但人们却很容易忘记,这家公司当时也因此削减了10万吨的铅产能。
  据国际铅锌研究小组(ILZSG),全球铅矿产量2015年下降3.3%,2016年前11个月更是进一步减少7.5%。

  特殊年份?
  就像锌一样,市场的一致看法是,原材料紧缺演变为精炼铅紧缺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对于铅而言,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更快。
  “供应短缺会是2017年的重大事件,”Wood Mackenzie首席铅分析师Farid Ahmed称。
  据该公司估测,去年精炼铅短缺38,000吨,今年将演变为更为严重的86,000吨缺口。
  铅市仰赖废料供应链的比例,比其他工业金属要高出许多。所以废料供应链的状况对铅市而言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但是根据Ahmed所言,“次级产业应对初级(供应)短缺的能力有限,”事实上,他们仰赖的是把废电池再度利用。
  电池在极端热和冷的天气条件下报废,而不会对价格或经济周期做出反应。
  由于铅在矿企营收占比仅有约14%,新矿供应还要看锌价的脸色。
  Wood Mackenzie预估铅价在2017年将稳步上涨,到了下一个冬季需求旺季时将超过每吨2,500美元。
  “库存走势显示出,大户正在为金属供应出现重大短缺做准备,”Ahmed说。
  他的结论是“今年将是铅当明星的一年。”
  所以,也许到头来不仅仅只是“仓库战”逼仓?

责任编辑:李铮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