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博士”涨势如虹创新高 得益于中国铜需求回升

2016年11月14日 9:6 283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期货

  进入11月以来,素有“铜博士”美称的铜价持续走高,11月10日,国内铜主力合约出现涨停,其中沪铜1701合约报收于43910元,上涨2310元。此外,伦铜价格已经升至一年来高位,11月11日,伦铜电3盘中涨至5808美元/吨,是2015年10月23日以来最高水平。
  得益于中国铜需求的强劲恢复,伦铜价格也迎来连续15日反弹,并且轻松突破5150美元/吨的关键阻力位。业内人士表示,关键阻力位突破后,伦铜或将进入技术性牛市。此外,这也是铜价最长连涨期,上次纪录是连涨9日,1991年9月和2004年12月分别出现过。

  中国需求回温刺激铜价
  长久以来,由于中国的铜消耗量约占全球总消费的一半,所以,针对近期铜价走高,业内普遍认为,主要源于中国的经济前景和需求增长势头好转。INTL FCStone的分析师Edward Meir指出,全球金属需求不是特别强劲,但中国无疑是例外。
  Oxford Economics分析师Dan Smith评论称,铜价的表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来中国信贷增长强劲;10月全球制造业PMI显示制造业新订单和生产加快增长。
  “中国最近经济数据较好使市场预期中国L型经济拐点已现,这是激发铜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今年以来,中国铜消费增长是好于去年的,这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国家电网投资在今年前9个月同比增长31.57%,远好于去年同期的2.88%。”国投安信期货分析师车红云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车红云认为,由于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支持财政刺激与基建开支,反对金融监管,从前期G20会议谈及货币政策作用弱化,需要通过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方向来看,特朗普获胜使这一政策得以推行的可能性加大,所以从长期来看,特朗普获胜也许会成为利多因素。
  另外,根据海关总署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中国外贸数据较9月略有改善,但进出口增长双双下滑,增速均低于预期,10月出口同比下降7.3%,连降7个月,10月进口同比下降1.4%。10月铜进口较9月下滑14.7%至290000吨。
  “由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进口的铜包括阳极铜、精炼铜、铜合金和半成品铜。10月份铜进口出现短期缩量态势,有利于化解国内市场供给压力。此外,大宗商品经历近几年的震荡下降之后,在今年初筑底企稳,并且以黑色系为龙头带领各板块轮番上攻。”昌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佘瑞海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佘瑞海认为,此次大幅上涨的主要因素是,在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不同程度地量化宽松,刺激经济,流动性泛滥的前提下,使得市场对资产配置有一定的需求,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口增速已经持续3月为正增长。

  对冲基金青睐有加
  据伦敦金属交易所(LME)11月8日公布的交易商持仓报告显示,截至11月4日,基金持有的期铜净多头头寸从之前一周的40687手增至54098手。基金共计持有期铜多头头寸133365手,空头头寸79267手,一手合约为25吨。
  分析人士表示,近期铜价的强势上涨,或许与对冲基金的参与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数据显示,截至11月1日对冲基金等大投机者的铜期货与期权多仓合约环比大增20%,增至创纪录的6.7806万份。今年以来,有色金属期货品种中,除了伦铜的涨幅最小外,从年初截至11月9日,伦锌的涨幅已经达64.25%,伦锡涨幅也达到60%,甚至连伦铝的涨幅都达32.16%。然而,伦铜的涨幅只有23%,涨幅过低的伦铜自然成为关注焦点。
  “近期铜价上行,国际市场上资金全线做多,这也成为铜价上行的动力。不过,在铜价上涨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内外盘比值下降,这表明伦铜涨幅大于沪铜,因此可以认为是伦铜带动沪铜走强。伦铜走强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美元明显走弱;另一方面LME库存连续下降。”光大期货有色金属研究总监徐迈里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徐迈里认为,铜价的大幅上涨,并不会引发贸易商囤铜,因为接下来的12月和明年1月将迎来需求淡季,而且当前现货升水较高,囤铜意义不大。
  “对于后期大宗商品走势,预计在今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多头趋势不会改变,交易上以多头为主,空仓为辅,多头市场不做空。目前,铜强势突破40000元/吨强阻力位,从技术上分析,铜已筑底向上有效突破,维持多头策略。”佘瑞海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佘瑞海认为,期价与现价进一步走高也会促使产业链补库存囤货的需求,以对冲生产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风险。从目前大宗商品的走势上看,在货币大量超发与低资金成本的前提下,全球商品从通缩向通胀的转换已经开始,而且将维持相当长的时间,理由是经济的复苏从原材料生产企业开始,目前已有迹象表明相关企业已复苏,比如煤炭企业等。目前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对大宗商品没多大影响,短期相对震荡,但大趋势不会改变。

责任编辑:李铮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