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冶:创新机制让青年员工脱颖而出

2016年05月06日 10:21 886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新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国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黄忠民在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时强调:“株冶作为有色行业老牌国企,要适应、引领新常态,人才和创新是关键。”公司党委在充分认识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和优劣势的基础上,把青年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作为一项重点党建工程来抓,不断加大培养力度,创新方式方法,完善机制、广搭平台、优化环境,促使一批批青年快速成长为掌握专业知识、富有创新思维能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实习期的关怀备至
  岗前培训是青年员工走进企业的第一课。株冶集团精心安排了富有特色的脱产式培训,包含课堂学习、现场参观、户外拓展、红色观光、青年座谈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初来乍到的青年们互相熟悉,聆听企业总经理及部门领导讲述关于公司生产工艺、经营管理、企业文化等基本情况,感受企业的发展和传承。
  生产岗位实习是青年员工融入企业工作生活的关键期,也是一个考验期。公司实施了跨单位交流实习、科研岗位到生产厂实习、单位内轮岗实习、优秀见习生答辩、优秀见习生评比等一系列促进新员工融入企业、加速成长的措施,让青年得以快速成长。5年来,公司共表彰优秀见习生50余名,11名提前转正。同时,公司对青年员工的身心也倍加关注,定期检查单身青年食堂饭菜,并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排遣青年人的孤寂,给实习期青年更多更接地气的关怀。
  成长期的贴心呵护
  一年的实习历练让更多的青年人渴求成长成才的机会。为了加快青年成长,公司先后组织200多名青年参加 “成才在株冶”大学生专场座谈会,倾听青年成长的呼声。每年开展工艺、安全、设备、财务知识等青年专场讲座,打通专业局限,全面提升青年技能。另外在工段长、班组长等大型培训方面也更加注重年轻化和新颖性。
  为了陶冶青年情操,丰富内心,该企业团委每年召开3场不同层次青年的座谈会,通过“科技论文写作”、“通讯报道写作”以及各协会举行的摄影、心理学等知识讲座,多样化培训和满足青年的需求,为公司培养复合型青年人才夯实基础。
  近年来,公司先后修定了一批制度,护航青年成长。2014年初修订了《公司技术专家评聘及管理办法》,放宽青年参评专家的部分条件,使一批80后科技工作者获得“公司三级技术专家”称号;公司出台了《研发岗位新进大学生科研津贴管理制度》,提高科研青年待遇,让更多具备科研素质的年轻人留在研发岗位上;同时公司出台了《党建带团建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障青年在科研和技改项目、课题中的参与机会(不低于20%),给青年搭建了交流展示、学习比拼的平台。基层单位也以自身特色助力青年成才,该企业质量保证部的“导师”制、锌浸出厂的“青年技术人员交流大讲堂”、技术中心的“青年项目制”等等都托起了青年成长的平台。这些举措,极大提高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加速了青年成才,目前公司在聘的80后专家已达10人。
  成才期的公平竞技
  为了让成长快、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青年员工在一个健康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株冶公司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逢进必考,择优录取”。与时俱进的综合性考试和测评,是近年来公司一直推行的方法。逢进必考、公开选拔作为一种相对公平的竞争方式,给广大青年提供了同台竞技的机会,也激励着青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要坚持学习,善于积累,方能进步。近10年来有150余名青年通过公开选拔,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甚至是副厂长、副部长等中坚力量。
  5年来,该公司探索青年人才培养机制收获丰硕。涌现出柳祥国、肖娟、熊海林等被推荐参加全国和行业技能比赛优秀青年技能人才。
  目前,80后青年在公司优秀科技工作者中的比例达到64%,在公司后备中层干部中的比例为60%。2015年公司的重大科技成果公示榜上,有一批80后担当起公司生产技术管理骨干的重任。(彭晓峰)

责任编辑:赵天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