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品期货暴动”的一系列观察
2016年05月03日 10:28 3692次浏览 来源: 华尔街见闻 分类: 期货 作者: 王涵
我们在2015年8月的专题报告《资本过剩的年代!认识本轮周期的三个问题》中指出,在经济增长减速而资本过剩的背景下,全球都处于“炒泡沫-泡沫破灭”的轮换之中。继2013年“钱荒”和2015年股市波动之后,近期出现暴涨暴跌的大宗商品市场似乎正在成为资金博弈的新战场。本篇报告发现:
1)中国商品交易时间段的大宗品涨幅超过非中国交易时间段,或反应大宗商品反弹更多得到来自中国市场的支持;2)近期“期货开户”的百度搜索指数首次超过了“股票开户”,显示了新投资者对期货市场的关注,但热度仍远小于2015年时的股市热潮;3)投资门槛较低的商品(如螺纹钢、热轧卷板)涨幅较高,而门槛较高的商品(黄金、铜)涨幅相对较低,这一现象在上期所最为显著;4)前期大宗商品的大幅上涨有所脱离经济基本面的复苏力度,更接近于借经济周期的名义,炒作资产的流动性现象,由于资产跷跷板效应,商品市场的火爆伴随了股市和债市的低迷;5)农产品(12.40 +1.06%,买入)期货并未带动现货价格上涨,且普遍处于贴水状态,近期大宗上涨对CPI的影响恐怕有限;而工业品期货和现货联动更加紧密,PPI受的影响更大;6)在以往的资产周期轮动中,中国资产配置往往在“追求高风险”(非标、股票)与“抢流动性”(钱荒、股灾)之间切换,需留意流动性危机风险,负债管理始终为王。
大宗商品:资金博弈的新战场
我们在2015年8月的专题报告《资本过剩的年代!认识本轮周期的三个问题》中曾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周期面临“三个问题”:
a) 中国实体经济回报下降,但资本预期回报率仍然较高;b) 中国全社会资金“短多长少,紧多松少”;c) 全球经济增长两大引擎(全球化+劳动力)减速,但资本仍然过剩。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资产配置往往在追求高风险”(非标、股票)与“抢流动性”(钱荒、股灾)之间反复切换,形成资产配置的轮动。继2013年“钱荒”和2015年股市波动之后,前期大宗商品的大幅上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经济基本面的复苏力度,更接近于借经济周期的名义,炒作资产的流动性现象。近期出现暴涨暴跌的大宗商品市场正在成为资金博弈的新战场。
中国在本轮全球大宗商品反弹中的角色
以工业金属中全球交易最为普遍的大宗商品铜为例,分交易时间来看,近期中国商品期货交易时间段(包括日盘和夜盘)的大宗铜价格涨幅超过非中国交易时间段,或反应本轮大宗商品的反弹更多地得到了来自中国市场力量的支持。
大宗商品与其他资产之间的跷跷板效应
从当前的宏观背景来看,中国是整体资金平衡略有净流出的经济体,各类资产之间往往存在跷跷板效应,所以我们看到在2016年股市和债市的热度下降的同时,出现了商品市场的火爆。本轮大宗商品的反弹伴随着宏观经济的企稳,期货市场的“赚钱效应”吸引了增量资金的大量进入。
我们观察到,一方面,投资门槛较低、更容易吸引新资金的商品(如螺纹钢、热轧卷板等),年初以来的涨幅也较高;而门槛较高的商品(黄金、铜)则涨幅相对较低,这一现象在上期所最为显著,或反映了新增散户资金的涌入。
另一方面,近期“期货开户”的百度搜索指数首次超过了“股票开户”,也显示了新投资者对期货市场的关注快速上升。但从关注程度而言,目前“期货开户”的百度搜索指数显示热度仍小于2015年时的股市热潮。而且随着近期各大交易所监管政策的出台,“赚钱效应”带来的关注热度可能会有所减退。
短期CPI受大宗涨价影响或有限,而PPI受影响更大以玉米为例,玉米活跃期货合约价格近期反弹接近20%,但现货价格仍然在持续下滑,且目前基差率仍超过20%。同样,鸡蛋期货价格自年初以来反弹超过40%,但现货鸡蛋价格仍然整体稳定。整体而言,本轮农产品期货的上涨并未带动现货价格的明显上涨,近期农产品大宗期货的价格上涨对CPI的影响可能有限。而工业品期货和现货联动更加紧密,螺纹钢、铁矿石等现货价格随着期货价格同时出现快速上升,近期PPI受的影响将更大。
谨防流动性风险,负债管理始终为王
正如《资本过剩的年代!认识本轮周期的三个问题》中所指出的,在资本过剩而增长引擎减速的环境下,中国资产配置往往在“追求高风险”(非标、股票)与“抢流动性”(钱荒、股灾)之间来回切换,近期需警惕期货和债券等资产轮动过程中出现的流动性风险。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流动性危机中没有安全资产!当流动性出现枯竭迹象时,任何资产都会遭到抛售(只要有对手盘)。甚至在过去几轮流动性危机中,我们发现在流动性危机之初,安全类资产由于其高流动性反而被错杀的程度更高。随着中国全社会资金期限的短期化,负债端的管理能力可能决定了流动性风险下的安危。
本文作者为兴业证券宏观分析师王涵团队,来源于微信公众号XYMACRO,授权华尔街见闻转载。
责任编辑:叶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