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镁业治理三点启示 (2003-09-05)

2003年09月05日 16:32 131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行业动态】辽宁镁业治理三点启示   新华社信息北京9月5日电 辽宁镁业治理找到了一条既符合市场规律,又 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我国是镁制品出口大国,占世界镁制品出口总量的60%。我镁制品出口的 每一次波动,都直接影响着世界镁制品的市场行情。辽宁是我国菱镁矿的主产 区,据统计,在辽宁已探明的菱镁矿储量达27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25%。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镁制品生产、出口出现的混乱无序,恶性竞争的局面 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动因。当时由于法制不健全,地方政府以及企业 片面追求“有水快流,发家致富”,辽宁镁资源滥采乱掘严重,生产盲目扩大, 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导致镁制品低价竞销愈演愈烈,给国家和地方经济带来了 难以言状的灾难性恶果。   近10年来辽宁开展镁制品生产、出口综合治理有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从销售入手,逆向治理,是镁行业治理的重要前提。   镁制品生产、出口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长期以来,我国 镁制品行业深陷恶性循环的怪圈无法自拔。一方面,镁制品生产急剧膨胀,产量 几经限制,生产企业仍盲目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一方面出口卖价急剧下跌,价格 几经协调,出口企业仍不计成本低价竞销。据统计,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 轻重烧镁出口卖价由每吨100多美元,一路狂跌到每吨30美元,每年我国镁 制品出口损失高达3亿多元人民币。   1994年,原国家外经贸部从维护国家利益大局出发,力排众议,出台了 对镁制品出口实行配额招投标,这一管理办法的坚决实施,使乱了套的镁制品大 战走出了恶性竞争的怪圈。其成果性的标志是:随着出口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和企 业招投标费的大幅度提高,一路下滑的镁制品出口卖价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强劲反弹,轻重烧镁由每吨30多美元迅速拉升到100多美元,并连续在此价 位稳定多年。从销售入手,堵住出口,逆向治理的初战告捷,给镁行业全面综合 治理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启示之二,建立机制,协商共事,提高镁行业管理实效。   镁制品生产、出口综合治理的最大难点是行业管理部门相互垂直分割管理, 部门与部门之间在管理上形成不了合力,还时常发生相互钳制、顶牛的现象。这 也是长期以来镁行业综合治理几经反复,屡遭夭折,成效不大的症结所在。   1999年,原外经贸部与辽宁省政府就镁制品生产、出口管理达成共识, 打破行业管理界限,建立合作协商机制,定期举行高层直接对话,互相交流信 息,协调管理办法,相互配合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部门的行政和经济管理 手段,使镁制品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启示之三,以镁养镁,综合治理,走出一条镁行业管理的新路子。   镁制品出口大战,给镁行业后续整顿治理带来极大的工作难度。辽宁省坚持 宏观调控,科学引导,先易后难,以镁养镁的治理方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 等多种管理手段,对镁行业深层次的难点问题进行艰苦细致的综合治理,取了显 著的成效。   从1994年以来,辽宁省对30家骨干企业的40个项目投入2亿多元资 金进行技术改造,扶持“镁资源深加工”项目,调整产品结构,全省菱镁行业深 加工产品出口量上升30%,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以上新产品由1个上升到20 多个;投入1800多万元剥岩补贴资金,全省完成剥岩量900多万吨,获得 备采矿量2000万吨,逐步解决菱镁矿山采剥失调的矛盾;全省还对菱镁行业 污染进行较大力度的全面整治,几年来全省治理炉窑1326座,使烟尘排放浓 度由7000mg/Nm3降到200mg/Nm3以下,达到国家环保检测标 准。全省菱镁矿主产区恢复植被成效显著,治理板结土地1009亩,植树86 万株。1999-2001年的三年间,全省打击走私镁砂3.5万吨,减少国 家经济损失1575万元。(完)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