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期货:中国消费强劲支持铜价 (2003-09-19)

2003年09月19日 10:20 115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分析预测】平安期货:中国消费强劲支持铜价   新华社信息北京9月19日电 9月18日出版的《中国证券报》刊登了平 安期货王兆先的“中国消费强劲支持铜价”的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近日在伦铜滞涨的情况下,沪铜主力合约Cu0401走势强劲,周三更是 以大阳线突破,创2001年以来新高。显然,推动沪铜如此强劲走势的动力来 自中国铜消费增长的强劲势头。对中国主要用铜行业的发展趋势作出前瞻性判 断,将有助于投资者了解中国铜消费增长后劲。本文将重点对电子电气行业和汽 车行业进行分析,以诠释近年来中国铜消费强劲增长的动力所在。   在国家经贸委发布的《2003年经济运行工作指导意见》中,有色行业预 期目标是: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增长16%;销售收入增长15%;10种有 色金属产量1080万吨以上,增长10%-13%,其中铜180万吨,增长 10%以上。截至6月底,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545.28万吨,同比增加 17.31%。铜产量85万吨,同比增长10.5%,完成年计划47.22 %。这说明尽管有色金属行业受消费需求拉动,产量超出政府年初计划,但铜产 量并没有呈现与消费同步增长的态势。   一、电气电子行业高速发展对铜价形成支持   在我国铜产量增长滞缓背景下,今年以来,我国铜消费行业却呈现强劲发展 势头。中国电气和电子行业占铜消费总量的55.20%,因此,关注电气和电 子行业的发展,对把握中国铜消费增长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表1是电气和电子工业去年上半年和今年上半年产量及同比情况,从表中可 明显看出,增长最快的是微型电子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同比下降的只有“程控 交换机”和“移动通信设备”两个子行业(后者7月出现大幅增长,达到7 1.7%)。总体来看,该行业上半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8.84%,远远超出 有色行业的增长率17.31%。表2是中国各行业铜消费比率和按消费比率套 算的年消费量对照表,从表中可看出,中国近几年铜消费量增长率在9-17% 之间。以中国去年170万吨铜产量为基准,即使按有色行业上半年17.31 %增长率,2003年铜产量的增量也只有29.43万吨。   假设行业增长率与该行业铜消费增长率大致相等,则按上半年电气和电子工 业28.84%的平均增长率作为年增长率进行计算(2002年约为26 %),该行业铜消费增量约66.74万吨。可见仅电子电气行业铜消费增量, 就将导致37万吨左右的缺口。这一增量已从中国上半年铜材产量同比增长2 6.6%(143万吨)得到间接印证,这正是今年以来,在全球铜消费疲弱的 情况下,中国铜消费量呈现强劲增长态势的主要动力。   二、汽车行业高速发展对铜消费推波助澜   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也为铜消费增长推波助澜。我国汽车行业在不到2 0年的时间内,产量从1985年43万辆左右大幅增加到去年325万辆,增 加了6.5倍多。汽车产量大幅增加,不仅导致天胶需求同步大幅增加,同时也 使我国汽车用铜大大增加。   根据资料,美国每辆汽车耗铜量为15-20公斤。如果中国每辆汽车耗铜 量与美国大致相当,则去年相对2000年汽车产量高达115.12万辆的增 量将耗铜2.3万吨。这一估计得到表2交通运输行业按照3%比率摊分计算出 的铜消费增量2.99万吨的间接印证。如果今年我国汽车行业发展速度仍维持 去年增长率(上半年为32.2%),则仅汽车行业铜消费增量就将达到5万吨 左右。   三、不同年增长率的几何效应即将显现   如果看得更长远些,则不同年增长率的几何效应,将导致两三年后铜的供需 出现巨大缺口。例如,如果铜产量年增长率为10%,电子电气行业年增长率为 28.84%,则到2004年,中国铜产量仅为200万吨,而电子电气行业 2004年铜消费量就将达到384万吨左右,较去年增加约153万吨,因此 需要大量进口以填补缺口。   目前主要用铜行业还在消费库存铜,一旦铜库存量下降到某个水平,中国主 要用铜行业的高速发展,与中国缓慢增长的铜产量的矛盾将凸显出来。笔者倾向 于认为,国内铜的现货和期货价格长线看将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从技术上看,沪 铜在10月23日前后会出现一次大的回抽,但随着铜消费旺季的到来,调整结 束后将展开一波较大的牛市行情。(完)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