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历程 单纯而不简单

记中国恩菲副总工程师、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设计大师刘育明

2016年01月25日 8:37 811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新技术

  刘育明——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首届FIDIC中国优秀青年咨询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设计大师、澳大拉西亚矿业及冶金学会(AusIMM)院士(Fellow)。在恩菲,技术专家“档期满”是常态,刘育明的忙碌更是无人不知。但当笔者表达了采访他的愿望后,刘育明欣然接受。当笔者看到满满三张他亲笔手写的材料时,敬佩之意油然而生。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不打没有准备的仗”的信念,成就了刘育明在别人眼中“大师”的辉煌。
  初入恩菲共成长
  1987年,刘育明于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同年7月进入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现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工作。“当时的研究生毕业以后,找工作本着‘双向选择’原则,而中国恩菲是有色行业翘楚,是我们那代人最向往的工作单位。所以能来中国恩菲工作,我感到非常荣幸。”
  初入恩菲,颇具学院风的院内环境让他倍感亲切。“当时的单身宿舍楼也就是现在恩菲科技大厦的位置,有点像大学校园里的宿舍楼。”谈起过去,刘育明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他刚到院里时,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手段都相对落后。图板、丁字尺、三角板、铅笔、墨水笔、圆规……其中有些工具如今早就“退役”了。可是,刘育明说:“当时恩菲的前辈们带着我们一起,靠着这些如今看来已经落后的工具,绘制了一座座矿山的蓝图,而一张张蓝图拼接而成的,就是上个世纪我国矿业发展的蓬勃希望。”
  刘育明说:“82届到87届,加入恩菲的年轻人比较多,现在回想起来,虽然那时的硬件条件比不了现在,出差大多还要坐硬座,但是年轻人在一起,团队氛围很好,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前辈们对我们也很关照,带着我们一起干活儿,这就是中国恩菲传承至今的‘传帮带’”。
  经验累积“大师”成
  在中国恩菲,很多人都以“大师”(刘育明2010年被评为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设计大师)称呼刘育明,可他却总是说,“大师的帽子负担太重,脱离群众”。而在充分了解刘育明的经历后,“大师”这个称谓并不为过。
  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刘育明一直从事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咨询设计和科研工作,先后参加了国内外30多个特大型、大中型矿山的咨询设计和科研。作为总设计师,他先后主持铜绿山铜铁深部开采工程项目、越南生权铜矿采选冶联合企业、中条山铜矿峪铜矿 、金川三矿区贫矿开发利用、东沟钼矿、思山岭铁矿等项目的咨询设计工作,并先后担任三山岛金矿、白象山铁矿、蒙古Oyu Togloi矿、阿富汗艾娜克铜矿等多项工程的采矿专业负责人,这些项目许多已建成投产,正在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恩菲副总工程师和技术总监,他指导了老挝东泰钾盐矿验证工程、墨西哥巴霍拉齐铜矿、刚果(金)SICOMINES铜矿等多个国外工程,铜山口铜矿、萨热克铜矿、普朗铜矿等多个国内工程的咨询设计工作。同时,作为科研课题或专题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多项研究项目,包括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超大规模超深井开采安全关键技术研究”、“特厚大矿体高效连续自然崩落法开采技术研究”等,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作为编写组组长,他还主持编写了《有色金属矿山井巷工程设计规范》、《有色金属矿山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标准》等国家标准。
  对自己参与的每个项目、每项工作,刘育明如数家珍,哪个项目进行到哪个阶段,设计过程中曾遇到过什么问题,他都能娓娓道来。当被问起哪个项目令他最难忘时,他微笑地说:“作为一名工程设计人员,每个项目都让我印象很深,因为每个项目都有其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是我们要面临的挑战,也是回想起来带来成就感的地方。比如,有的项目采用我们自主研发的技术,攻关过程肯定令人难忘,但是引进消化吸收技术的过程,也对提升自身设计水平至关重要,可以说,每一个项目都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矿山工程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只有在参与不同项目、解决多样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才能实现专业水平的提升。”
  经典项目树旗帜
  六十多年来,中国恩菲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在矿山工程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目前,中国恩菲设计建成投产的有色、黑色、稀贵金属以及建材、化工矿山项目遍布全球,拥有多项核心专长技术和专利技术,尤其在深井开采、贫矿开采、难采矿床开采、充填新技术、自然崩落法开采技术、特大型露天开采技术等领域具有独到建树。
  作为恩菲采矿专业副总工程师,刘育明在专注自身项目的同时,更要聚焦中国恩菲采矿专业的发展,关注所有工程项目的开展,布局技术的研发。也正因为此,他对中国恩菲所有采矿项目了如指掌,他骄傲地说,凭借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卓越的人才、技术优势,中国恩菲创造了很多中国乃至世界“之最”。
  ——中国最大的铜矿山、矿石生产规模最大的露天矿:德兴铜矿。
  ——中国首座大规模采用自然崩落法开采技术的地下矿山:铜矿峪铜矿。
  ——亚洲最大的镍矿山、开采条件最复杂的地下矿:金川镍矿。
  ——世界海拔最高的矿山:西藏玉龙铜矿。
  除此之外,还有国内第一个大规模千米深井矿山——冬瓜山铜矿;国内首个海底采矿项目——三山岛金矿;输送垂深超千米、距离达4千米的膏体充填矿山——会泽铅锌矿;120米阶段高度的大直径深孔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矿山——安庆铜矿;大规模开采的地下钾盐矿山——老挝东泰钾盐矿验证工程;中国首座无废矿山——南京铅锌银矿;中国最大钼矿山——金堆城钼矿;中国最大的锡矿山——云锡新冠锡矿;中国最大锑矿山——锡矿山锑矿;中国最大的盐湖提锂项目——西藏扎不耶锂矿;中国最大的银矿山——四平银矿等。如今,由中国恩菲设计的多个超大规模超深井矿山也正在建设之中。
  刘育明说,中国恩菲之所以能到达如今的高度,与代代恩菲人“敢为天下先”的态度密不可分,“敢想别人不敢想之事,敢做别人未做之事,是我们站在制高点、走在行业前沿、创出恩菲矿山工程品牌的重要原因。”他认为,在当前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面对难度不断提升的矿山开采技术挑战,中国恩菲要保持这种优势,就要认清整个行业发展趋势和全球科技发展潮流,捕捉机遇,持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市场开拓;其次,要加快市场国际化的步伐,积极地将矿业与互联网结合,加快矿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进程;第三,要加大科研力量投入,完善实验室建设,以完善的科研平台支持技术创新的实现。
  服务意识铸品牌
  刘育明说,中国恩菲作为科研设计单位,能够在行业里赢得信赖、树立口碑,除了领先的设计能力和技术水平,还有一点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设计质量和服务意识。“每一个项目,都是展示恩菲形象的一个窗口,能够创造一个体现恩菲水平和实力的典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培养一批人才、交一批朋友、创新一批技术、开拓出一片市场。”他说,“客户说好才是真的好,这也是中国恩菲‘以客户满意为荣’经营理念的重要体现。”
  刘育明回忆:“当初有个项目,一些专家认为地表粗碎站基坑需要移位,但是基坑的移位会带来诸如重新选址、工作量浪费、耽误工期等问题。我带了3个同志去现场考察后,决定对基坑进行加固,对边坡进行处理。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从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从设计经理到工程设计人员,都要逐步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自身工程、技术方面的敏感度,妥善解决问题,会有效加速项目推进,更能为业主节约投资。想业主所想,这是我们的职责。”
  刘育明说,他们实施一个工程项目,首先要尽自己最大努力避免任何问题的发生,但有工程经验的人都知道,争议在所难免,当问题发生的时候,只有敢于承担责任,妥善处理和解决问题,才是最好的结果。
  作为“老采矿人”,刘育明说,做工程也是学做人。他总结了采矿工程人员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十一个能力,而这也是工程采矿人员需要为之努力目标:强烈的创新意识;对问题和技术的敏感力;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快速相应的处理问题能力;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博大的包容能力;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耐得住寂寞的研究能力;善于总结消化吸收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事实上,这也是所有工程设计人员走向大师之路都应该具有的能力,更是中国恩菲以人才优势巩固行业地位的必要条件。
  刘育明说:“转眼间,工作快30年了,这些年来接触了不少的人和事,现在想起来,脑海里就像在重放默片一样,心中常怀感恩。”在访谈过程中,刘育明提到最多的就是感恩,如于润沧院士、刘大荣、黄启庚、江霄志、高士田等老同志,还有已故的廉玉臣、尹世林等老前辈,他们都曾给刘育明提供过许许多多无私的关心和帮助,也正是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使得敬业精神在刘育明心中深深扎根。
  让刘育明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笔者问:“是不是严谨?”他笑了。他说:“严谨是工程人员必备的素质,我的个性比较单纯、随和。”听了这位大师对自己的评价,笔者不禁感叹,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单纯代表真实,随和体现博大,这才是真正的大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吧!(杨盛凯)

责任编辑:赵天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