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成过去,我在路上

——记金川镍钴研究设计院测量工程师张功海

2015年12月01日 9:2 516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新技术

  2015年8月20日,对金川集团公司镍钴研究设计院测量人员张功海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在甘肃省兰州市举办的甘肃省“工程测量员”省级一类决赛暨第四届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选拔赛中,他发挥出色,勇夺个人冠军,并因此获得了“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甘肃省技术标兵”、“甘肃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当人们向他祝贺时,他只是微微一笑:“大家都很厉害,我只是运气好而已。”
  早年负笈武汉大学,武大“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深深地影响了这个来自大西北的年轻后生。张功海先后在福建、菲律宾等地从事工程测量技术工作,爬过革命老区的高山,钻过热带海岛的雨林,锻炼了体魄,锤炼了技术。2011年回到金川集团,在镍钴研究设计院从事工程测量工作。从此,这个个头并不高、走路有些快年轻人便辗转于金川的十里矿区、千米井下。
  金川矿区由于矿山地质条件复杂,构造发育、矿岩破碎、岩体稳定性差,几十年开采所形成的地表岩移成为金川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从2001年开始,金川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对金川矿区地表岩移开展了GPS监测、岩体移动变形规律与采动影响的研究。2012年开始,“金川矿区地表岩移GPS监测”项目的主要工作由镍钴研究设计院承担,刚过而立之年的张功海成为这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
  起初,大家有些怀疑这个年轻人的能力,他的师傅老黄也有疑虑:小张,能行吗?毕竟镍钴院是初次承担此类项目,存在诸多的技术问题需要克服。
  ——遍布金川矿区十平方公里范围内的900多个观测点,精准寻找点的位置是第一个难题。
  ——接替中科院进行监测工作,使用镍钴院自己的新仪器,新的数据计算软件,无法照搬原有的操作方法,经验不足,这是第二个难题。
  ——岩移监测项目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地表位移及沉降情况,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基础数据,有大量的数据分析处理工作,涉及到许多的新软件新方法,方法不够,这是第三个难题。
  “凭我一个人当然不行。”张功海说,“只有把自己的能力提上去,项目组每个人的业务素质都提高,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在人们的疑惑的目光中,张功海开始了工作。外出调查、数据库设计、文本编制……一切都在井井有条地进行着,使得人们越来越觉得这个个头不高的年轻人的“不简单”。
  “很多事情,不深入到每一个角落,你就永远找不到问题所在”,岩移监测工作分别在夏天最热和冬天最冷的时候开展,作为技术负责人,张功海深知温度变化对点位位移的影响,不敢有丝毫懈怠,经常加班到深夜,白天还要完成课题的生产组织管理任务,解决技术问题。
  为了按期顺利完成监测工作,保证获得的数据不出差错,张功海坚持比别人“早起一点、晚睡一点,”对照地图和卫星图片,仔细研究观测点位置,处理观测数据,提前做足功课,安排每天的工作任务。针对新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研究原有资料,不断试验摸索,设计利用新仪器进行监测工作的方案,请教中科院的同行,最终打通了从数据采集和处理分析到最终报告编制的所有环节,解决了用新设备开展项目的难题。此外,在野外上山时,张功海总是主动承担山最高、路最险的点位观测。
  集思才能广益。张功海深知,团队水平的提高,固然离不开全体成员的刻苦钻研与不懈努力,但成员间互相深入交流、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也是推动科研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为此,针对每一项工作,张功海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合理安排工作,做到取长补短,使工作效率最大化。
  “张哥的水平平时感觉不到,但大家在一起讨论工作时,他总能够很快抓住问题的关键,言简意赅地把自己的方案亮出来。”刚工作不久的同事小朱说:“他让我佩服的也是这一点,跟他在一起干活很放心。”
  由于项目涉及人员广,研究项目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问题,都必须提前拿出解决方案或解决方法,否则将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尤其在重要技术汇报之前,连续熬几个通宵工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对此,张功海说:“我只是觉得既然承担了这个项目、负责了这个课题,就应该保质保量按时提交成果,承诺了就应该做到、做好。”在他的带领下,“金川矿区地表岩移GPS监测”项目最终按计划如期完成。
  “多观察,多看资料,并理性思考才能作出好的方案,高质量地完成工作。”这是张功海一直以来的观点。在日常工作中,他勤于学习琢磨,擅长解决工作中各种问题,在新仪器、新技术的应用中,总是很快上手。对不不擅长、不熟悉的工作,不断揣摩。在开创性解决问题方面能力突出,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作为一名测绘人员,精密测量仪器就是相依为命的另一半,另一双手,另一双眼。平时工作中接触到的测量设备大多是从国外引进,张功海不仅努力提高专业技能,还利用空余时间苦练英语,下决心把洋设备钻研透。单位新购的三维激光扫描仪,随机使用的软件是英文版,经过努力他很快吃透仪器的使用技术,掌握新设备,推广新技术,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经过悉心“琢磨”,洋设备“接地气儿”了。2014年,在参加金川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红土矿核查项目,张功海除了完成本职技术工作,还能客串团队翻译,为项目组在海外的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这令同行人员对这个小个子刮目相看,由衷地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荣誉在前面,我在路上!”如今的张功海依旧在那跑了多年,熟悉而又陌生的河叉山脊,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延伸一个测量人的坚实足迹。
  (潘启新)

责任编辑:赵天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