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号大师”是这样炼成的

——记“国家级技能大师”赵卫

2015年11月10日 8:58 421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新技术   作者:

  这几天,中铝中州铝业有限公司的赵卫心中乐开了花。
    不仅以他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了,而且中铝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葛红林亲临该工作室视察,并且给他回了一封亲笔信,勉励他多搞创新、多带徒弟、当好榜样。
探寻成功的道路,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赵卫一路走来,有艰辛,有汗水,也有喜悦。
当工人就要当最好的工人
“当工人就要当最好的。”赵卫时刻这样要求自己。
1991年,技校毕业后,赵卫来到的中州铝厂,从此与氧化铝生产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干就是20多年。
据当时的配料工序长党希生回忆:“赵卫言语不多,钻劲儿不小,上班第二年就小有名气,成为了‘技术含量首屈一指’的第一批配料工。”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说起配料,就是将氧化铝生产所需的铝矿石、煤、石灰石等根据成分的变化按照一定的配比混合在一起,为后道工序提供合格的料浆。
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每一种物料的一丁点儿变化都将改变整个配比,加之氧化铝生产的连续性,决定着这项工作的复杂性、繁琐性和重要性。
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当时的赵卫心里一点也不轻松。为了学技术、练本领,他几乎投入了全部身心,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白天,他仔细观察物料情况,不断调整矿石与石灰的比例,并对比调配结果,详细地一一记录在小本上,他反复对照课本,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请教老师傅。由于家住焦作市来回路程需要近两个小时,坐在班车上他看似与其他人一样在闭目养神,其实,他在反复琢磨着萦绕在心头的问题。晚上,他坚持记日志,曾为弄清一个问题彻夜不眠……
“压力蛮大的,但是咱不能松懈,做人要勤奋,做工要努力。”这或许就是赵卫对工人最朴实的理解。
翻看赵卫的记录本,大多都微微泛黄,经常翻阅的痕迹无不诉说着他对技术的“如饥似渴”。每天统计抄写1200余个数据,且每个班都先将前几个班的生产情况进行总结,列出对比表,然后根据对比表的分析结果指导自己操作。同时,认真分析其他各班的调控情况,参阅大量技术资料,详实地记录、对比指标调控各个环节的细微变化,进行月度技术总结分析。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上千次的反复摸索,2001年7月,赵卫终于绘出了最佳的 “生熟料对应关系表”。在此基础上,他又通过反复总结、对比、提炼,随后又摸索出了“料浆钙比调配分析法”,理顺了料浆组分间的内在联系。
由于运用简单、可操作性强,这一方法很快便在生产中得以广泛推广应用,配料工的操作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
从当时的原始记录上可以一目了然,熟料钙比合格率均保持在95%以上的较高水平,不仅给后续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且每年由此可增加收入113万元。
2002年,他创造的“料浆钙比调配分析法”被命名为“河南省职工先进操作法”。赵卫凭借学习的钻劲和刻苦的韧劲,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智能升级”和“发现之旅”。
当工人要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小试牛刀的赵卫尝到了技术的甜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并为之倾注了全部的激情。
2003年3月,中州铝业与中南工大一起准备筹建料浆自动配料产业化工程及自动配料软件研发项目。为了项目的早日成功,赵卫作为生产方工艺代表与中南工大的工作人员开始了协作。
由于专业上的差别,赵卫与项目组人员的沟通一开始显得并不怎么顺利,为了能把自己的想法天衣无缝地融入到自动配料系统里,必须教会他们如何配料。于是,赵卫结合自己10多年的配料工作实践经验,编写了一套结构严谨的“料浆调配思路”,便于对方参考。
“没想道你们这儿有水平这么高的工人……实在太好了!”中南工大派来的博士后拿着赵卫所编的小册子竖起了大拇指。
随着双方配合越来越默契,自动化配料的进程也露出了胜利的曙光。2004年9月自动配料进入生产调试阶段,赵卫兴奋地几天几夜坚守在现场跟班调试,经过不断完善与修改,使系统研发贴近了生产实际。2005年10月自动配料正式投入使用。
这一现代化的信息处理系统使配料工摒弃了分分秒秒伴随在身边的计算器,给人们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视野。只要输入指标数据,便可自动算出结果,指标合格率大大提高,送出料浆碱钙比波动范围控制在0.02%以内,铝硅比合格率达到了90%。
“知识和技能使我们工人更有力量。”赵卫说,“新时期对我们产业工人提出了新要求,技术就是我们当工人的一双‘隐形的翅膀’”。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赵卫不曾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翱翔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广阔天地里,破解着一道道生产难题,先后完成了多项技术性突破。
他和同事共同创造的“提高料浆细度合格率”QC成果获河南省一等奖。他主持完成的“烧结法生料浆配方指标调控技术研究”获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评审三等奖,并鉴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赵卫说:“创新就是在别人未曾涉入之前,自己先行一步。”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赵卫在创新的道路上一路前行。2006年,赵卫凭借优异成绩和扎实的技术,荣获第八届“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根深蒂固方能枝繁叶茂
当工人,只有深深扎根企业,在一线实践中壮大自己,才能够担当重任,在风雨洗礼中静待一树繁花。
这是赵卫的梦想,更是他持之以恒所坚持的。
然而,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铝行业进入了长期的“寒冬期”,很多人陷入了迷茫中,甚至部分搞技术的人都长叹“生不逢时”。但是,赵卫依然坚守着,他说,企业困难了,我们更应该通过技术创新多想办法降本增效。
为了随时掌握生产动向,赵卫将办公室和更衣室搬到离生产区域最近的值班室楼上,每天骑着自行车,在生产区域奔波忙碌,很多时候连班车都赶不上。
值班长尚全恩告诉记者,赵卫在生产组织方面不但指令到位,而且指标调控有提前量,他提出的《提高化片碱能力》技术攻关项目实施后,形成双流程化碱模式,化碱量由原来的每班30吨提高到了70吨,碱液浓度的提高促进了碱比指标的优化。同时,他提出的精细化操作提高磨机产能、精细化倒槽提高一次调配合格率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2013年以来,赵卫先后修订增补工艺管理制度20余项,强化工艺纪律基础管理和岗位自检自控能力,提高过程指标可控度,为优化生产创造条件。“持续优化料浆指标”、“熟料窑稳产高产”等相关项目的实施,实现了拜耳法直磨矿月产量突破7万吨大关和熟料窑运行周期的大幅度延长。
针对弹性生产组织的需求,赵卫通过合理布局和完善管磨配料系统流程,实现了管磨系统7台磨机及料浆槽系统同时兼备3套生产流程能力,为生产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如今,赵卫在中州是个名副其实的“名人”,在同行业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带领的团队在解决生产难题的同时,也斩获了“有色金属行业技能大奖获得者”、“有色金属行业技术能手”、“河南省技术能手”、“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诸多荣誉或称号,他本人也取得授权专利1个,并被评为有色金属行业技能鉴定优秀考评员。
今年年初,河南省财政厅和人社厅下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奖金,给予“赵卫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补助奖金10万元。中州铝业立即进行选址建设,以便早日投用。
赵卫信心百倍,他说:“作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衔人,深感责任重大,争取从技能培训、技术攻关、技术推广等方面有所建树。”
随后,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办法、总体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业务工作流程等相继建立健全。

责任编辑:zzz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