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矛盾难解决 铝价跌势难止

2015年10月30日 13:9 269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期货   作者:

  2015年9月下旬,沪铝打破11800元~12300元/吨的区间震荡并一路下行,截至目前,期价逼近2008年的低点,弱势非常明显。后期来看,美联储会议声明暗示12月仍存加息可能,美元指数走强抑制铝价;中国经济疲软导致铝市下游需求难以好转;铝自身供求矛盾恶化及成本不断下行都将导致铝价下行态势难改。近两日沪铝期价结束每日收阴线的态势并小幅企稳。但长期来看,笔者认为铝价大周期偏跌的态势难改。
  美元重回强势抑制铝价
  北京时间10月29日凌晨2点美联储结束了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并宣布维持利率不变,符合市场预期。美联储声明称美国经济温和扩张,就业增长步伐放缓,失业率保持稳定,并对12月是否加息保持开放态度。与9月相比,本次声明撤消了“全球经济可能抑制美国经济”的表述,暗示美联储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海外经济担忧的缓解,使得年内加息概率提高。此外,美联储对劳动力市场的评估较9月声明亦有所变化,由就业增长强劲,失业率下降,变为就业增长放缓,失业率稳定。此前公布数据显示美国9月新增就业为14.2万,远低于市场预期。然而,美联储官员也曾表示,新增就业人数减少至该数量并无大碍,暗示就业增长减缓对加息进程影响甚微。
  欧洲方面,欧央行行长德拉吉在10月23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欧央行对所有政策工具持开放态度,目前没有特定的选择,QE在规模、范围和时间长短上均可灵活可调整。直到通胀迈向欧洲央行目标水平,将一直实施QE。如有必要,QE将实施至2016年9月甚至更晚时候,暗示后期欧央行有继续扩大宽松政策的可能。美联储声明叠加欧央行大力支持QE政策助推美元指数大幅走高,截至截稿日美元指数运行至97点附近,打破93~96点的震荡区间,重新进入强势格局,美元走强将对铝价形成抑制。
  下游需求难复苏,铝市供需矛盾仍存
  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数据显示,9月中国官方制造业PMI指数为49.8%,较8月回升0.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落后出现小幅回升,但仍处于荣枯线下方。进出口方面,9月中国进口数据同比下降17.7%,跌幅较8月的14.3%增加3.4个百分点,表明中国实体经济需求疲软。中国9月CPI指数同比增加1.6%,较预期值1.8%和前值2%有所降低;9月PPI指数同比下跌5.9%,与预期值及前值持平,创下连续43个月下滑的记录。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环比下降0.6%,同比下降6.8%。1~9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5.9%。PPI的持续下滑表明中国实体需求非常疲软,通缩持续,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6.9%,跌破7并创下2009年以来新低;2015年1~3季度,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0.3%,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1个百分点;1~9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6%,增速比1~8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综上可以看出,当前无论是进口、投资还是消费均处于低迷态势,实体需求的根本性疲软对包括铝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带来压制。
  回到铝自身基本面。产能方面,安泰科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预计新增铝产能近530万吨,其中92%的新增产能集中在中国,预计2015年底中国电解铝产能将接近4000万吨/年,全球产能将超过7500万吨,全球铝市供需失衡压力难有效缓解。产量方面,2015年1~8月全球原铝累计产量3846.1万吨,其中中国为2106.6万吨,同比增长10.35%。年内中国电解铝产量屡创历史新高,8月电解铝产量为274.89万吨,同比增加13.76%。1~8月除中国外的其他地区原铝产量为1739.5万吨,同比增长2.15%。可以看出,全球原铝产量维持持续扩张态势。需求方面,中国占全球铝需求近一半比例,中国经济的下滑将直接影响到全球铝需求。根据世界金属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铝需求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至5%以下。
  成本方面,电力价格对铝成本起到关键作用。自2010年取消差别电价以来,电解铝行业便从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区域性竞争。当前绝大部分电解铝厂使用自备电。煤炭价格持续下降使得电力成本下滑,新疆、山东及内蒙等低成本地区铝厂生产积极性提高,新建产能加速扩张。而西南、中原及西北等高成本地区产能退出受阻,电解铝产能及产量不断创历史新高,供需矛盾急剧恶化。
  综上所述,美联储会议声明暗示12月仍存加息可能,美元指数走强抑制铝价;中国经济疲软导致铝市下游需求难以好转;铝自身供求矛盾恶化及成本不断下行都将导致铝价下行态势难改。近两日沪铝期价结束每日收阴线的态势并小幅企稳。但长期来看,笔者认为铝价大周期偏跌的态势难改。

责任编辑:叶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