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周”正式拉开序幕 恐怖数据或将震撼商品市场

2015年10月14日 11:12 881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期货

  “通胀周”将于今日正式拉开序幕,中国9月通胀数据及美国PPI的相继出炉,将为投资者权衡中美两大经济体通胀情况提供最新资料。与此同时,变幻莫测的美国零售销售数据也将于今晚揭晓,警惕“恐怖指标”再度掀起金融市场巨震!

  中国通胀数据率先出炉
  国家统计局将于今日9点30分公布中国9月CPI、PPI数据,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降准降息呼声高涨的当下,聚焦9月通胀数据是否会在金融市场掀起新一轮行情。
  近期,中国一系列疲弱数据的出炉,令三季度经济增速破七风险大增。9月财新制造业PMI再创六年半最低,且连续七个月处于荣枯线下方,服务业PMI扩张动力也持续减弱,降至一年多低位。官方PMI虽微幅上升,但仍持于50下方。与此同时,人民币8月汇改带来的一次性贬值,促使9月出口同比降幅收窄,但商品价格大跌叠加国内需求不振,令进口同比衰退多达两成,外贸整体前景难言乐观。
  尽管,中国央行今年以来已先后祭出四次降准、降息大招,但稳增长政策进一步加码的呼声却依然高涨。近日有分析师指出,中国面临经济持续下滑、物价通缩和宏观杠杆攀升,央行的货币政策还需继续宽松,年内或还会有一次降息和一次降准。
  上个月公布的数据显示,猪肉、鲜菜和蛋类等食品价格大涨,推动8月CPI同比超预期上涨,时隔一年重回“2时代”,并创一年最大涨幅;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加上经济疲软导致内需孱弱,拖累PPI同比降幅扩大至近六年低点。市场解读称,CPI涨幅仍属温和可控,对货币政策不构成制约;未来货币政策料维持稳健偏宽,倘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或流动性吃紧,不排除降息降准可能。
  分析师预期,中国9月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年率料增长1.8%,较8月2%的增幅有所回落;9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年率料下降5.9%,8月为下降5.9%。这两个重磅数据的公布,有望加剧市场内降准降息的猜想,或对近日重新试探3300点关口的中国股市,以及国内大宗商品产生显著的影响。

  美国9月PPI今晚登场
  美国9月PPI数据将于北京时间今日20点30分公布,美国通胀若继续维持疲软势头,且低于美联储目标水平,可能将令联储在加息时点上“三思而后行”。
  全球金融市场10月迎来开门红,美国非农报告疲软,重燃了市场对美联储推迟加息的预期,美元纵身陨落,刺激商品期货展开一波久违的反弹行情。同时,多位美联储决策者的讲话,也不时助阵推迟加息的看法。美联储理事布雷纳德称应暂缓升息。芝加哥联储主席埃文斯也表示,联储已达到完全就业目标,但通胀目标未达不应开始升息,明年年中是升息最佳选择。柯薛拉柯塔甚至一度表示,应考虑降息而不是年底加息,应等到2017年再加息,当前的低通胀率对联储而言是巨大机会。
  由此可见,除去全球经济放缓等诸多因素,美国通胀水平无疑是联储迈出加息步伐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分析师预期,即将于今晚出炉的美国9月生产者物价指数年率料下降0.8%,8月为下降0.8%;核心生产者物价指数年率料增长1.2%,8月为增长0.9%。

  “恐怖指标”恐将惊爆全场
  素有“恐怖数据”之称的美国零售销售也将于20点30分出炉,或掀起金融市场高潮,究竟9月数据能否延续此前连续两个月的增长势头,美国消费者支出成长步伐又是否稳健?
  2015年以来,美国零售销售数据的每一次公布,均凭借其超出市场预料的“惊艳”表现,在全球金融市场引发巨震。美国1月零售销售超预期降0.8%,为三年来首次出现连续两个月下滑的局面。随后,该数据又在2月意外暴跌,延续了此前的疲态。不过,美国零售销售在三连跌后于3月份迎来强劲反弹。然好景不长,4月数据远逊于预期,重燃了投资者对年内升息的质疑。而在5月明显飙升后,6月零售销售意外下降,再度沉重打击了市场对于美国经济复苏和加息的预期。
  不过,最近“恐怖数据”却是连续两个月实现增长,美国7月零售销售反弹,月率增长0.6%至4464.8亿美元,显示经济在第三季初期稳固成长。随后,8月零售销售增长0.2%,反映出消费者支出在过去两个月里以相当健康的步伐成长,显示美国国内需求强劲,一度为美联储在9月会议上升息增添了依据。
  分析师预期,美国9月零售销售有望实现连续第三个月增长,预计月率将增长0.3%,8月为增长0.2%;扣除汽车的核心零售销售月率料增长0.2%,高于8月的增长0.1%。若最终公布的结果一如预期,将提振美联储年内加息的预期。不过,一旦结果不尽如人意,则将加剧市场对美国经济复苏的质疑,届时美元有望延续近日疲软走势,而全球金融市场反弹行情或得以持续!

责任编辑:李铮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