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稀土行业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2003-11-05)

2003年11月05日 10:54 129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行业动态】内蒙古稀土行业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新华社信息呼和浩特11月5日电(白冰)包钢集团董事长、内蒙古稀土集 团公司董事长兼内蒙古自治区稀土行业协会理事长林东鲁日前向记者透露,内蒙 古自治区的稀土产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具备相当规模,但由于稀土产品技术 含量低、研发人才短缺和稀土企业各自为战等因素,导致稀土产业的整体发展又 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据林东鲁介绍,内蒙古稀土产业经过40年的开发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全 区稀土精矿年生产能力已达20万吨,处理精矿能力达11万吨,稀土分离能力 达6.5万吨。目前内蒙古稀土年均选矿量(折REO)约为4.5万吨,占世 界年总量的一半以上、全国的70%以上,在国内外稀土市场中举足轻重。   林东鲁说,世界稀土在中国,中国稀土在内蒙古。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 得内蒙古稀土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稀土行业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从一 定意义上说,内蒙古稀土产业兴,则中国稀土产业兴。因而,做强做大内蒙古稀 土产业,带动自治区经济和全国稀土产业的发展,是内蒙古稀土产业义不容辞的 责任。   林东鲁认为,内蒙古自治区稀土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从外部来看, 一是世界稀土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拉动下发展较快。根据美国商业通讯公司的 最新报告,预计到2007年,全世界稀土需求将以平均每年3.2个百分点的 速度增长,而且2001年下半年以来的低迷状况即将出现扭转。二是全国整体 经济发展增势强劲,各地区、各行业均在大跨度地加快发展,有力地带动稀土产 业的发展,为稀土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三是稀土产业发展受到了 党和国家及地方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采取了组建国家级稀土集团等一系列强有 力的措施,大力予以推进。   从内部来看,自治区稀土行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较低的开采成 本优势,以及包头稀土高新区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日益成熟的科研开发优势等。特 别是作为自治区稀土产业主体的包钢稀土产业,经过近几年的重组和发展,整体 竞争力逐步增强。近期包钢重新调整了稀土产业发展规划,决定在2005年到 2010年,把包钢建成全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效益最高、管理一流的稀土 生产、出口基地,形成三个稀土高科技特色工业园区和五个产业链。可以说,当 前稀土产业加快发展适逢其时,也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只要各稀土企业抢抓 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充分挖掘潜力,就可以开创自治区稀土产业发展的新局 面,不断把自治区稀土产业做强做大。   林东鲁说,内蒙古稀土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稀土市场特别 是稀土上游产品严重供大于求。二是稀土产品结构明显不合理,产品大多数为技 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原料型初级产品。三是稀土产品出口量大多为原料型产 品,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四是内蒙古稀土产业发展科技投入分散,总量不 足。同时,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导致稀土应用研究人才短缺,使稀土应用产品开 发缓慢。特别是目前由于利益驱动,个别地区和单位不顾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政策 要求,对稀土分离以前的项目还有盲目扩大规模并重新布点的现象。另外,由于 内蒙古稀土企业点多面广和规模、体制上的差异,企业间缺乏横向沟通联合,各 自为战,行业自律机制难以形成。面对变幻莫测、竞争激烈的市场形势,仅靠企 业自身的发展和政府的宏观调控,难以对自治区稀土产业的整体发展起到十分理 想的效果。   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内蒙古自治区确定了稀土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即: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依托资源优势,走引进与自主开发并举的路子,提高 稀土工业生产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实现内蒙古稀土工业粗放型生产向集 约化生产的根本性转变,促进内蒙古稀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重点支持技术 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稀土中、下游产品和应用产品的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加强 企业联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完)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