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逆境中的突围之道

——看赤峰新型研发机构如何领跑有色金属产业

2015年08月26日 8:37 665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新技术   作者:

       5月中旬,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包括铜、锌、铅在内的有色金属价格全面下跌。打开电解铜的历年价格曲线图就会发现,4年前每吨能卖6.7万元的电解铜,现在只能卖到近4.5万元。作为中国有色金属之乡,赤峰的有色金属产业在市场波动中面临着严峻挑战。
  如何让走势低迷的产业杀出重围,重振雄风?赤峰的做法是:让来自全国的行业顶尖技术与有色金属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在这场转型升级的反击战中,新型研发机构发挥了创新驱动“尖刀连”的作用。在内蒙古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的牵引下,一大批科研成果迅速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变成生产力。
  官产学研联姻
  “青苹果”变成“红苹果”
  雨后的赤峰中色锌业有限责任公司厂区空气格外清新,绿树掩映中,挂着“赤峰有色金属工业技术研究院”牌子的办公楼引人注目。这所建在企业里的研究院,是赤峰市成立的第一家新型科技研发机构。在研究院的实验室里,一批世界顶尖的检测设备让人目不暇接。来自美国的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和产自日本的荧光分析仪就像“火眼金睛”,只需要几分钟就能测定金属块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这个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推动下成立的有色金属工业技术研究院,由赤峰中色锌业有限责任公司、赤峰富邦铜业有限责任公司两家企业发起组建,共有8家有色金属企业加盟。研究院整合每个企业的科研力量,组建了7支研发团队,让采矿、冶金、机械、知识产权等不同专业的70多名科技人员走进了研发一线。这个民办非企业性质的研究院特别之处在于:因其民办性质,政府不会直接干预;而非企业性质则让研究免于陷入企业个体利益,而是致力于全行业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突破。
  成立新型研发机构,是赤峰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的“当头炮”。过去在有色金属行业中,专家们皓首穷年研究的成果却“养在深闺人未识”,而企业却因缺乏核心技术“嗷嗷待哺”,新型研发机构的出现成为化解这一难题的良方。赤峰有色金属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曹宏光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实验室里的单元技术就好像一个青苹果,好看不好吃;而整套成熟的工业生产技术就如同红苹果,好看又好吃。有色金属工业技术研究院正是打造这样一个平台,把科研的“青苹果”经过小试、中试直至工业化生产变成产业化的“红苹果”。
  官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让新型研发平台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创新资源的整合。有色金属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利用本土人才自主创新的同时,还筑巢引凤借智创新。如今,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的学者成为研究院的座上宾,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沈阳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已经成为研究院的智囊团。目前,有色金属研究院已和全国36所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为发挥政府在新型科研机构中的引导作用,赤峰市政府专门批准成立赤峰市有色金属技术服务中心,这个定编12人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成为有色金属工业技术研究院常务理事单位,专门为研发平台提供各类服务。
  “企业需要什么,研究院就研究什么!”在富邦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玉军看来,这种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能精准地把握企业需求和产业的脉搏,能“量体裁衣”为产业进行“贴身”科研。这种新型研发机构因其“民办官助”的运作新模式和企业化管理的新机制而更加灵活高效,成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科研“特种部队”。
  全产业链创新
  老产业迸发新活力
  承担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对于新型研发机构来说是一次大考验。从2013年开始,赤峰有色金属工业技术研究院实施有色金属产业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围绕铜、铅锌、尾矿回收等领域和采选冶加4个环节设立了粗铜连续吹炼关键技术等6个子课题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6亿元,自治区和赤峰市分别投入2500万元,其余由企业自筹。这样大的科技投资力度,在赤峰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新型研发机构不负众望。初夏时节,走访赤峰有色金属的采选、冶炼、深加工企业,笔者看到,部署在产业链上的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都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些项目的实施,使赤峰有色金属产业每年增加经济效益4.2亿元,增加税收9700多万元,项目运行一年半就能收回全部投资。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引领产业低碳发展的“火车头”,驱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最近,赤峰云铜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传来好消息。有色金属研究院与企业共同研发的“双炉粗铜连续吹炼工艺”刚刚通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专家组的鉴定,这项创新成果在国际铜冶炼行业属于首创技术。作为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企业在自治区和赤峰市两级政府出资960万元的基础上,自筹资金3100多万元,对传统铜冶炼转炉进行技术升级。目前,这项自主研发的工艺已经稳定运行170多天。
  这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准的技术,能够全部回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再汇入制酸系统进行脱硫处理,一年就能减排二氧化硫560万吨。同时,每吨铜冶炼综合能耗炉降低30千克标准煤,全年就能节约3600多吨标准煤。工艺革新不仅让企业步入了绿色的发展轨道,还释放出巨大产能,取得“一根甘蔗两头甜”的效果。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孟兆忠算了一笔账:“连吹炉年提高产能2.5万吨,按照当前市场每吨铜4.6万元的价格计算,每年企业就能增收11亿元!”
  面对低迷的市场行情,赤峰有色金属企业把废物循环利用作为困局求存的主攻点。“湿法炼锌高浸渣资源化回收”是赤峰中色锌业有限公司和有色金属研究院共同研发的项目,为了攻克重大技术难关,研究院面向全国借智创新。先后与东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中国恩菲工程技术公司携手合作,把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让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成接地气的产业成果。
  据中色锌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龙介绍,2014年项目投产后,该公司从废渣中提炼2000吨铜、1000吨铬、100吨钴、3000吨锌、20吨银、0.1吨黄金。这些提炼出的副产品销售额达4亿多元,相当于公司全年销售产值的十分之一。和中色锌业一样,富邦铜业公司也尝到了“吃干榨尽”的甜头。企业与有色金属研究院共同研发的“铜冶炼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清洁高效技术”,实现了全渣选矿,将弃渣含铜量由0.65%降低到0.23%。另外,经过浮选后,尾矿中铁品质上升至42%,使尾矿能按铁粉价格销售,年可创造经济效益1500多万元。
  在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的推动下,赤峰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正向高精尖迈进。一吨铜加工成内外刻满螺纹的铜管可增值1.1万元,比生产光面铜管的价格整整高出6000多元。正是看中了广阔的市场“钱”景,去年,赤峰宝山能源(集团)贺麒铜业有限公司通过新型研发平台与内蒙古工业大学合作,投资4160万元攻克铜合金高效管材深加工关键技术。高效铜管与光面铜管有何区别?“镌刻螺纹的铜管比普通光面管材的换热效率提高1倍,使用这种铜管的制冷设备会更省电。同时,不但换热效率高,还可节省一半的原材料。我们计划年产1万吨高效管,经过11个月的小批量试生产,现已生产销售高效管170多吨。”公司总经理宁德华说,该项目得到了自治区和赤峰市720万元的支持,政府财政资金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激发企业创新研发动力。目前,公司正在申报与该项目相关的专用道具、模具组合搭配等6项专利。
  从过去的“傍资源”到现在的“傍科技”,在新型研发机构的推动下,赤峰有色金属这一传统产业正在经历着化蛹成蝶之变。今年一季度,在产品价格低迷之下,冶金行业增加值增速仍达到14.51%,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90.62%,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8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为55.44%。科技创新在有色金属产业的困境突围中功不可没。
  在体制机制上创新
  当前,内蒙古自治区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科技支撑。要想打破科技创新的瓶颈,就要革除原有科技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而新型研发机构的产生,本身就是一种机制上的创新。
  这些新型科研机构,以全新的管理机制、创新机制和激励机制,开拓了科技与产业结合的新途径。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值得传统科研机构借鉴和学习。通过大力发展新型科研机构,以增量激活存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将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闯出一条新路。
  新型研发机构是市场化的产物,市场化是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活力源泉。目前,我区的科技资源还不是很丰富,只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面向国内外引进和建立优秀的科研机构合作平台,才能促进全国的科技创新资源向内蒙古聚集。
  为了让新型研发机构“有钱办事”和“有人办事”,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立风险投资与科技金融服务机构,解决科研资金问题;还可以面向国内外招商引资,引进创新团队和人才,建立起柔性灵活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解决好科技人才问题,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途径。

责任编辑:李幼玲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