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贬值 美元强势 大宗商品熊途难改
2015年08月21日 8:57 3221次浏览 来源: 华联期货 分类: 期货 作者: 孙晓琴
2015年8月11日-13日,中国央行进行了人民币主动贬值操作。央行将人民币中间价从6.1162上调至6.401,三天贬值幅度分别为2%、1.6%、1%。在美联储即将加息,中国经济延续疲软,A股及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下跌的背景下,中国央行为何主动快速贬值?人民币贬值将对再生铝行业在内的大宗商品市场造成何种影响?
1、人民币贬值进程
2015年8月11日,中国央行宣布即日起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即自11日起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个交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关系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间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8月11-13日,短短三个交易日,人民币贬值近5%。对此此次快速贬值,中国央行官方称主要原因在于目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相对于全球多种货币表现较强,与市场预期出现一定偏离。完善中间价报价后,过去中间价与市场汇率的点差得到一次性校正。笔者认为,人民币主动贬值除了与利率市场化有关,还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日益加大,出口数据疲软以及美国经济稳步上涨,美联储即将加息带来的压力分不开。在连续贬值后,8月13日中国央行对本次贬值做出了详细说明并且表示矫正已经到位,离岸人民币应声止跌企稳。中国央行并不希望人民币快速贬值。考虑到快速贬值后造成的热钱外流、房地产及股市泡沫可能破裂的潜在危险,后期汇率将逐步稳定的进入慢贬值通道。
2、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出口疲软倒逼人民币贬值
2015年年初,虽然人民币兑美元短期贬值,但对欧元、英镑、澳元、加元等非美元货币出现较大幅度升值,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随着美元强势上涨而上升。在全球各大央行纷纷降息贬值、争相推出宽松政策的背景下,人民币指数的相对大幅升值对2015年中国商品的出口带来严重负面打击。根据海关总署公布数据可看出7月贸易数据不及预期,进出口再度出现下滑。出口受高基数干扰,同比由负转正,自2%下滑至-8.3%,高达10%的跌幅。在低基数的前提下,进口同比下滑8.3%,较6月下滑2个百分点,内外均现疲软。中国7月贸易顺差为430.3亿美元,较前值465.4亿美元有所下滑。作为“三架马车”其中之一的出口,当前中国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的比重已达到12%,与日本、德国等的历史峰值相当。近年来,出口数据延续下滑,倒逼人民币贬值。
3、人民币贬值难阻美联储加息,长期看涨美元
良好的经济数据表明美国经济稳步复苏,强化市场对美联储2015年年内加息进程的预期。美国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美国7月季调后零售销售月率增长0.6%,高于市场预期的增长0.5%,释放了美国国内消费推动经济的信号。受建筑业、制造业及服务业复苏的拉动,美国就业市场持续稳定增长,7月非农就业人口增长21.5万人,为连续3个月维持在20万人之上,失业率维持在5.3%。
8月11-13日,中国央行主动快速贬值人民币,部分市场人士认为人民币贬值将推迟美国加息的脚步,使得美联储考虑何时加息更为慎重。美联储此前会议声明中说过,在有理由相信通胀会回升到2%的联储目标时,才会想要加息。如果人民币继续贬值,结合周边国家的货币贬值,美国进口商品价格将走低,进而对美国输入通缩,美国国内通胀或将更难达到联储目标,进而推迟美联储加息的步伐。另外,来自欧元区的疲软经济也是市场预测干扰美联储加息进程的一大因素。从最近的FOMC声明和会议纪要来看,美联储正变得更加关注国际问题,包括美元会产生的影响和对于国际金融环境的影响。谈及美国经济可能面临的风险时,美联储反复引述海外风险因素的发展。笔者认为尽管人民币贬值及欧元区经济疲软增添了美联储9月加息顾虑,但强劲的基本面支撑美国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美联储9月加息的概率仍存,或将以“超级宽松的加息”政策出台,实际利率趋势性上行之路开启,美元指数长期看涨,将对大宗商品形成长期压制作用。
4、人民币贬值&美元强势,长期供求矛盾导致大宗商品熊市难改
在8月11-13日中国央行连续三天主动人民币贬值后,大宗商品市场迎来短期上涨。就国内大宗商品而言,人民币贬值将直接和间接的对其价格形成支撑。一方面,大部分国内商品是依赖高度进口的大宗原材料商品,如大豆、铜、铁矿石、橡胶等品种的进口依存度均较高。人民币持续贬值将使内外价格比值重心抬升,从而支撑国内期货商品市场。从资本定价机制来看,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将抬升国内原材料价格重心,进而直接影响至下游产成品价格,进而使得国内期货市场品种价格上涨。另一方面,人民币贬值有助于国内加工、制造业等出口行业,激活国内商品的外部需求,也对商品市场形成利多提振。但这种提振更多是短期情绪的释放,这从大宗商品连续上涨三天后再度回归弱势可以看出。从当前全球经济运行力度来看,人民币贬值短期仍不能冲抵外部需求减弱的负面影响。长期来看,供求矛盾的难以扭转将决定大宗商品价格熊市格局。
责任编辑:李铮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