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驱动破解国企发展难题

2015年08月18日 9:5 548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新技术   作者:

      进入2015年下半年,制造类企业,开始进入结构调整阵痛期:处于国内“三期叠加”的特殊时刻,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市场萎缩,订单需求下降。不少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生存、发展压力,国有企业表现尤为突出。指挥层级多,管理成本高、效率低,运行质量差,创新能力弱等自身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暴露出来。如何才能破解国企目前的生存压力和持续发展的难题?这既需要智慧,更需要改变的勇气和担当的责任:主动求变,勇于冲破思维观念上的障碍,从科技、人才、机制、体制等全方位、多层面大胆进行变革、创新,求得突破。
        笔者认为,破解国企发展难题,冲破思维观念的障碍是前提。纵观我国35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解放思想,它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三个进一步解放”的前提。思想引领变革,创新激发活力。新一轮的国企改革,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方向。然而,何时改?何时完成?没有时间表。特别是像中、小型国有企业,更是未知数;如何改?何种方式?引资、重组、上市、职工持股……没有标准模式;等待改?自愿改?心中无数。因此,破除制约发展的观念障碍,进行思维观念的创新:打铁还需自身硬,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练内功;以质取胜,专心至致做产品;提效率,降成本,通过规模效益求发展,应是目前国有企业各级管理者需有的认识。
        其次,破解国企发展难题,进行机制创新是现实的倒逼。必须提高运行的质量和管理的效率,向市场化的民营企业学习,学习它们高效的决策机制,灵活的用工机制,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这一切都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短板。如何补?五矿集团董事长何文波在应对市场挑战,谋划发展战略的研讨务会上,给出的破解之策,就是四个字“改变、创造”,笔者的理解,必须在机制上进行创新,通过改变,激活各种要素、资源。
       具体在举措方面,前提和核心是有效解决责、权、利的匹配问题,并且充分、有效地授权。借鉴海尔的做法,把大公司变小:根据产品单元、业务类型,组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分、子公司,形成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企业内部化的市场体系,激发各级大小管理者的创业激情和担当精神。
       具体在人事方面,集团总经理仅聘用分子公司的总经理,至于分、子公司的人事聘用、薪水、人员招聘等内部事宜,则充分授权。另派驻纪检、财务方面的专业人士负责监管,确保运行的合规性。
       另外,具体在指标方面,可以设置年度、任期目标利润指标,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设置安全、环保指标,筑牢生命安全红线。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解决责、权、利的匹配性问题,有效激活各方面的积极性。否则,将难以跨越新常态下结构转型升级这道坎,更谈不上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
      我们知道,在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已经把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摆在了国家发展层面的核心位置。同样,要破解国企目前发展的难题,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品向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发展,科技创新仍然是核心,是出路。我们只要对一些深陷困境中的国有企业把把脉,就不难发现,缺乏有效的科技创新机制,疏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急功近利和浮躁心态等都是这些企业的共通性问题。其结果是,科技人员不会静下心来,持之以恒的针对具体产品问题进行剖析、研究,求得问题的真正解决和品质上的提升。就是面对新兴民营企业的竞争,也必须坚守,靠过去的老产品维持生存,谈何发展?就更谈不上与国外有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的强势企业的竞争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6月9日两院院士大会上就特别强调: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作为制造类企业,特别是像硬质合金这类新材料、新技术企业,集聚、培养、使用好人才更为关键。应该说,通过近30年改革,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认识、理念、机制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但面对科技的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竞争格局的新变化,缺乏原创性和关键技术的传统制造业,已经面临生存的困境和发展的难题,建立一套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尤为关键,也十分迫切。真正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使人力资源成为一池活水。也唯有如此,国有企业才能在推动转型升级中求得出路,获得生机。
       当前,针对国内“三期叠加”的经济大背景,增速放缓,需求不旺的新常态。国有企业,只有通过全面推行精益管理,强筋健骨,练好内功,抓好产品内在品质,提质增效,推动转型升级才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唯一选择。转型升级离不开改革创新,而体制的创新将成为国有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有一组数据进行了很好的诠释:2013年,入围有色工业销售收入前50名的国有企业有25个,占50%,2014年,就仅有23个了,只占46%,到2015年,情况怎么样?笔者认为,衰减将更加严重。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只有积极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才是出路。既达到引入民资,增资扩股,做大国有企业的目的,更核心的是消除目前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不规范,资源配置效率低,责、权、利难以落实等体制性障碍,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市场应变力强的特点和优势,确保全新的国有企业能够在未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中求得生存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
       发展新常态,既是新挑战,更是新机遇,市场必将出现一轮优胜劣汰的浪潮:等待、退缩、放弃的最后结局,只能是被淘汰;依靠创新驱动,主动改变,转机制,炼内功,破难题,激活力,这样的国有企业,才能成为最后的“剩者”。

责任编辑:李幼玲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