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冶集团:科技助推产业升级

2015年07月13日 8:30 523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新技术   作者:

  近年来,云南冶金集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科技创新工作也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该集团用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阔。
  “十一五”以来,云冶集团每年投入到科技创新中的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比例的3.0%以上,通过采用产学研联合合作开发方式,重点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和新装备的研究与开发,同时加大地质找探矿资源保障程度、资源综合回收利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研究应用,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集团主要生产企业关键重大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了集团产业结构转型和产品升级。
  该集团拥有“高铁硫化锌精矿加压酸浸技术”“IY铅熔炼技术”“深度净化长周期锌电积”“云铝CHYG-30型预焙铝电解槽系列技术”等一批处于行业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核心技术,拥有5件中国驰名商标、10件云南省着名商标。获国家科技部等部委、省科技厅等部门立项支持科技计划目总数105项,获科技专项经费共计4亿多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9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8项;累计申请专利886项,获授权专利592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54项、美国专利2项。电子级多晶硅、铝空气电池等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氯化法钛白粉、超薄铝箔等生产工艺技术及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该集团结合实际,搭建了适合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对内,加强技术研究力量的培育。投资近4亿元建设国家级技术中心试验研究基地,已投入使用,一个更加先进和开放的现代化科技研发与合作交流平台已经形成。目前,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发改委钛资源深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一批具有高水平的科研平台,集团获得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国家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省创新型企业5家,国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6个。通过科研项目带动、技术人才引进、科技带头人引导等方式,加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了专业齐全、结构合理、层次较高的科技创新团队。主要企业积极探索了首席工程师制度,逐步完善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通道,推动了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集团拥有“国突、国贴”专家13人,“省突、省贴”专家75人,省委联系专家7名,省级创新团队9个,创新人才30多名,为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对外,该集团积极借助外部科技资源,加大产学研用合作。先后与近20多家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参与国家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家,共同研发和攻克重大科技难题,通过举办各类学术交流会,邀请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到集团讲学,分批次派出科技人员赴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访问,加强交流,拓宽视野,促进创新,通过云南冶金(美国)科技公司,搭建了直接接触和掌握利用行业最先进、最前沿技术的国际平台。
  面对未来,该集团明确提出了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战略部署,即以“铝空气电池”等前瞻性技术研究为切入点,创新机制,建设开放型创新团队和科技孵化器。坚持“科研以生产为目的,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原则,在继续推进项目申报、平台建设、技术研究、成果评价和管理等常规工作的同时,力求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金属回收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功能材料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责任编辑:李幼玲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