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原材料价格上涨空间不大 (2003-11-21)
2003年11月21日 9:14
84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分析预测】明年原材料价格上涨空间不大
新华社信息北京11月21日电 《上海证券报》消息,最近一段时期,人们对今
年以来的物价波动走向非常关心。从物价上涨的表现看,不仅原材料价格涨势惊
人,而且一些日用消费品,特别是棉花、粮食、食用油、部分副食品也有明显的涨
幅。面对此轮价格涨势,尤其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势头,人们不禁要问,原材料价
格上涨的原因是什么?持续性如何?原材料价格上涨会不会导致物价的全面上涨,
引发通货膨胀?下一阶段,特别是明年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趋势又将如何?这些问题,
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成本、利润与效益,而且对资本市场的投资预期、金融市
场的利率走向,乃至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方向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轮原材料价格上涨,既有成本推动,又有需求拉动;既有内生因素,又有
外生因素。预计今年4季度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将稳中趋降。就全年走势来看,原
材料价格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预计全年上涨4.3%左右。
■本轮原材料价格上涨能否持续到明年以及上涨幅度多大,主要取决于以下
几个因素:石油价格走势、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态势、农产品价格走
势。
■综合各种因素,明年原材料价格仍将保持上涨态势,但涨幅预计要低于今
年,预计原材料购进价格将上涨2%到3%左右。
一、本轮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主要特点
要全面观察今年的物价走势,特别是原材料价格走势,需要把时间坐标延长一
些。2002年12月份,全国钢材价格指数比当年初上涨7.6%,天然橡胶价格上涨40%,
石油价格上涨19%。
进入2003年,原材料价格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涨势──钢材平均吨价比去年又
上涨了数百元;天然橡胶则连续数次暴涨,每吨价格最高上涨到了16000多元;原
油及成品油价格涨幅在2成以上;国内铁矿石的价格上涨了120元左右;煤炭价格
保持了2002年以来稳中有升态势;铜、铝、化工产品的价格等也都出现了较大幅
度的上涨。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增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势必导致工业品出厂
价格的上升,从而带动整个物价的回升。据统计,今年1到9月,原材料、燃料、动
力购进价格上涨4.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7%。从本轮
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看,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值得关注:
1、本轮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自去年11月份原材料、燃
料、动力购进价格由跌转升以来,目前已连续11个月保持上涨,预计这种势头仍将
持续一段时间。尤其是进入2003年,其上涨幅度从1月的3.2%,迅速上升至4月份的
最高点5.9%,此后回落至5月份的4.4%,尔后各月稳定在4.0%左右的水平上。2003
年前9个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5%,涨幅比去年同期提高7.7个百
分点。
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呈现先扬后抑走势。分季来看,今年一季度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6%,二季度上涨4.7%,三季度上涨4.0%。三季
度涨幅分别比一季度和二季度低0.6和0.7个百分点,表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
进价格涨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有可能进一步趋缓。
3、从原材料构成看,各种类型原材料价格涨跌不一。其中燃料动力、黑色金
属、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农副产品和纺织原料价格上涨,但木材及纸桨、建筑
材料和其他工业原料及半成品类价格继续保持稳定或下跌趋势。今年1到9月,燃
料动力价格因原油价格大幅度上涨而上涨8.6%;黑色金属价格因钢材需求量坚挺
上涨6.5%;有色金属价格因铜、铝等需求量猛增而上涨3.9%;化工原料价格因塑
料、天然橡胶的供不应求而上涨3.0%;农副产品价格因大豆、玉米、小麦、畜产
品等价格大幅回升而上涨5.0%;纺织原料因棉花价格暴涨而上升0.5%;木材及纸
桨价格因供求基本平衡而微升0.2%;而建筑材料和其他工业原料及半成品类价格
因供过于求而分别下跌0.9%和0.1%。
二、本轮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本轮原材料价格上涨,既有成本推动,又有需求拉动;既有内生因素,又有外
生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宏观经济形势向好、企业效益回升,为原材料价格的回升奠定了基础。今
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8.5%,比上年同期
加快0.6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同期最高。此外,今年以来,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企业效益回升,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16.5%,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3
个百分点,是1995年以来的同比最高增速;前三季度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141.7,比上年同期提高14.7点,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增
长49%。宏观形势的向好以及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原材料的需求,为原材
料价格的回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投资需求的强劲增长,对铁矿石、原油、棉花、钢、部分有色金属、电力
等的需求量大量增加,导致原材料供应不足,从而拉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前三
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351亿元,同比增长30.5%,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8.7个
百分点,为199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这些投资基本上集中投向汽车、房地产、
钢铁业等少数几个热点行业,导致与之相关的某些原材料短缺和能源供应紧张,从
而拉动原材料价格迅速上涨。以钢铁业为例,近几年来,由于国家持续实施扩大内
需的积极财政政策,推动了基础设施、房地产及汽车等各类机械工业的快速发展,
激发了钢铁市场需求和钢铁生产的加速增长。2002年钢产量为1.82亿吨,增长19.
7%,相当于美国和日本钢产量的总和。2003年1到9月,钢铁业投资增长150%,全国
钢产量达到1.59亿吨,同比增长21.6%。由于钢铁生产的迅猛发展,使得铁矿石供
应缺口越来越大。2002年我国进口铁矿石1.11亿吨,按照1.55吨矿石产1吨钢的比
例计算,相当于进口矿产铁7200万吨,占我国当年生铁产量的42%;今年前9个月进
口铁矿石11067万吨,同比增长33.1%,全年预计将突破1.5亿吨,钢铁工业对进口铁
矿石的依赖程度将达到一半左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铁矿石进口大国。由于
铁矿石紧张,国内铁矿石价格也大幅上扬,今年初每吨铁矿石比去年上半年增加了
70到80元/吨,现在又比年初增加了40到50元/吨。今年与去年相比每吨铁矿石已
上涨了120元左右,上涨幅度达50%。
3、当前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是在去年下半年以来信贷投放超常增长的情况下
发生的。自2002年下半年开始,贷款明显加快,全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新增18475
亿元,远远超出年初计划的规模。今年1到9月,新增贷款猛增24690亿元,比去年同
期多增加11133亿元,并且比去年全年贷款还多6215亿元。至9月末,金融机构各项
贷款余额高达15564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2%,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9个百分
点。今年信贷迅速扩张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1到9月,在固定资产投
资的资金来源中,来自银行的信贷增长50.3%,占整个资金来源的24.4%,分别比去
年同期高22.4和1.2个百分点。一般来说,信贷快速增长会引发总需求的快速扩
张,进而推动价格水平的上涨。
4、因美元贬值和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国际市场的原油、部分有色金属等价
格的大幅度上涨,以及国内进口的大量增加,是造成当前原材料价格回升的重要原
因之一。近两年来,国际货币汇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美元长时期大幅
贬值。由于美元在国际市场流通最广泛,不少国家外汇储备持有美元最多。而美
元贬值也影响全球物价的上涨。如由美元持续贬值造成了国际金属价格指数上涨
12%,但若以欧元计价,其价格指数反而是下跌8%。另外,美元的走贬,也造成大量
国际资金四处流动,而大规模资金流动势必引发价格上涨。
由于伊拉克战争和中东局势的动荡,加上美国、日本和欧盟三大经济的缓慢
复苏对原油需求量的增加,国际原油价格急剧上升。今年1到9月,国际原油价格比
去年同期上涨24.9%。原油价格的上涨,直接增加了各种生产资料的生产成本,而
石油作为重要的原料,其价格的上涨,还进一步带动了汽油、柴油、煤油以及合成
材料、化学纤维等下游产品的生产成本的上涨,生产成本的增加成为推动钢材、
化工、成品油等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由于国内需求的旺盛,加上进口关税的降
低,我国从国外大量进口铁矿石和有色金属,导致国际市场铁矿石和部分有色金属
价格迅速上扬。
5、当前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是建立在去年同期价格较低的基础上的。以2000
年价格为100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定基指数,2002年前9个月定基指数
的均值明显低于今年前9个月的均值。
三、本轮原材料价格上涨会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面对此轮原材料价格上涨,有人担心会不会诱发以往那种传统意义上的通货
膨胀,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造成物价持续、大幅度的上涨。从目前情况看,这种情
况并没有发生,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发生。之所以得出这种判断,主要有以下两
个基本理由:
一是这次原材料价格上涨,主要发生在那些过度投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