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技术为何“叫好不叫座”?

一项原创技术的市场推广难题

2015年05月08日 11:6 518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新技术

原创技术为何“叫好不叫座”?

——一项原创技术的市场推广难题

本报记者 王延斌

7年研发,在投入4000多万资金,拿下2项国家发明专利,并将美、日、韩、澳和欧盟发明专利收入囊中之后,山东硕力机械公司董事长焦和桐却发现:承担着公司转型重任的原创技术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之中,“一直在投入,客户也都说好,却没有产出”。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这是真正的自主原创技术”

将一块厚厚的长方形钢板加工成“马鞍形”“帆板形”等特殊外形,从而打造出船舶的流线型外体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焦和桐看来,曲面的分段制造是造船生产难度大的关键工序。“曲面分段中的型材冷弯已经实现数字控制生产,但是像上述曲面分段中的船体外板加工,几乎所有国内外的船厂,都没能摆脱‘手工作业’的方式,其效率、精度低下,已成为困扰世界造船业的难题。”

8年前,以建筑塔吊的关键设备液压顶升系统制造为主业的硕力机械赶上了建筑业的发展浪潮,但每年上千万的利润并没有让焦和桐感到满足,他瞄准了蓬勃发展的造船业,并以此带动企业转型。“我国是造船大国,我看过一个数据,2011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雄踞世界第一,但我国造船技术与世界顶尖水平相比还落后10年。”从2008年开始,硕力机械前后投入4000多万,与武汉理工大学着手研发该项目,历时7年终获成功。

“这是真正的自主知识产权。”国内船舶结构力学界的权威吴有生院士、机械工程专家段正澄院士等专家非常看重这项自主技术,在他们看来,这项技术首次将“自动化”引入整个船体外板加工环节,使用专门的计算和控制软件自动进行船板成型加工,在抛弃了传统人工经验操作的同时,使整个造船效率提高了数倍。有船舶专家更表示,“这项技术缓解了企业普遍存在的高水平技工短缺问题,甚至让‘90后’的年轻工人能像操作电脑一样完成复杂的船体外板冷压成型工艺”。

这让焦和桐信心满怀:“不论是国产大船、航空航天乃至核电装备领域,它都可以大展拳脚。”

造船业低迷“伤”了原创技术的心?

但这项自主技术在市场推广中遇到的难题还是让他始料未及。

“你们的设备不错,如果是2008年的话,我马上就可以定下你们的设备。但现在不行了。”

北船重工有关负责人的话代表了部分客户的心声。他们向焦和桐“诉苦”,近几年,国内外造船业市场低迷,企业普遍遭遇经营困难,对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削减,对上马新设备慎之又慎。

“造船行业的低迷是一把双刃剑,”焦和桐认为,“一方面它给硕力提供宽松的研发环境,我们迎合造船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生产自动化转化的需求,从外观设计、结构设计、软件设计等方面参考船企意见,并长期与代表性的船厂共同实验,保证了把最成熟的产品推向市场;但另一方面,造船市场的由热变冷,在为硕力打开需求窗口之后,却又迅速关闭了,让我们骑虎难下。”

常年在各个船厂调研,焦和桐认为传统船企生产外包模式也制约着新技术推广,“现在船厂普遍采取外包生产、加工模式,对技术进步并不迫切。”他表示,“比如我访问的一个船厂一万多人,实际上在职的就两千人,全是靠外包,让施工队给他干。新设备引进要花钱,在这个大环境下,传统模式总能节约资金的。但是,一家船厂如果是每年造十条船的话,五年就可以收回新技术的成本。”

“我们也理解造船业有原来的惯性,要推广也是要慢慢来。”焦和桐认为,越是到了这个时候,越需要国家出手通过政策、项目方面的引导支持新技术推广。

国家政策给力行业尚待细化

“在政策引导方面,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非常给力,但还需要细化。”焦和桐表示,早在2006年,国务院便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鼓励企业订购和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但在我们行业,它仅仅重视结果,却没有重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去年9月3日,国家工信部发布了第一批51家符合《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的船厂名单,也就是所谓的造船业“白名单”。他认为,这次政策之手介入造船业的时机恰到好处,但也需要细化,“国家强调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融入‘互联网+’的大潮,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鼓励新型技术的具体措施,我们在翘首以盼这些措施的出台。”

尽管新技术遭遇推广难题,但焦和桐还是充满信心,“今年政府报告中提出‘中国制造2025’向所有的工业企业释放了转型信号,这就意味着国家政策要进一步向这方面调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中,高技术船舶也列上了。”

“有了这些利好,我们恨不得赶紧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把这个产品搞成一个产业,源源不断的生产。”焦和桐说。

责任编辑:ZZZ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