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第三季度黄金供求状况报告 (2003-11-27)

2003年11月27日 15:13 87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行业动态】2003年第三季度黄金供求状况报告 新华社信息北京11月27日电 11月26日中国黄金网发表了名为《2003年第三季 度黄金供求状况报告》的文章,对2003年三季度黄金市场的供求进行了分析,全文 如下: 估计2003年第三季度黄金需求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以上。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推 断净投资比上个季度增加了150吨还多。其他的增长因素来自制造业(主要是印度 和土耳其),而金条囤积数量有所减少。 这段时间内的其他变化主要是生产商的对冲减持对供应起的作用不大,这是在 连续7个季度由于调整对冲仓位而使需求大幅增加之后。官方售金年同比有所增 加,因为去年第三季度售金数量很少,而再生金数量温和回升。与之对比,矿产金 产量基本持平,只下降了0.2%。 供应 估计第三季度矿产金年同比略有下降,达到699吨。产量下降的有南非、美国, 而印度尼西亚产量下降较多。由于世界最大的金矿格拉斯伯格矿(Grasberg)的矿 石品位下降,使得印尼的总产量减少。据最近的消息说,由于该矿的露天矿井部分 地方坍塌,造成开采延误,估计全年的产量比预计要减少大约5吨。而另外有部分 国家增产,澳大利亚生产状况良好,俄罗斯产量增加,主要的沙金矿区这个季度表 现不错。 官方售金在第三季度显著增加,比去年同期增加54%,但是去年这个时期是很平 静的。所以和今年第一和第二季度相比更合理些,比它们都略有增长。 央行售金协议签约国仍旧是售金的主力,在第三季度的129吨官方售金中占了80 吨还多。瑞士再一次是其中最大的出售者,卖了73吨。此外在这个集团中唯一比较 大的售金者是德国。在该集团之外,较大的售金国是希腊,它在8月份出售了20吨 黄金。 再生金年同比增加了5%,虽然这比2003年的头两个季度的量都要小得多。比上 个季度减少主要是因为许多对金价敏感的市场如中东、南亚和东南亚所造成,其中 最主要的国家是埃及、印度、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主要原因大概是因为这些市场对 金价站在350美元之上逐渐习惯了,所以这个价位的金价对他们来说不像以前那样 是卖出的强烈信号,特别是在第一季度时是如此。 生产商减持对冲估计对第三季度市场供应影响不大(实际上只有1吨),这是在连 续7个季度后第一次出现。不过这个有些让人感到突然的变化并非表示生产商对于 对冲的态度有所转变。的确,减持对冲还在进行,名义上的远期、期权数量都低于 上个季度。第三季度末全球对冲仓位上升的部分原因是因为金价比第二度末上涨了 43美元/盎司,造成期权的对冲保护部分增加。 需求 第三季度需求的主要特点是推断净投资从第二季度的34吨增加到了185吨。这个 变化以及生产商减持对冲迅速减少,意味着在第三季度投资已经代替对冲减持成为 支持金价的主力。虽然有迹象显示对黄金的兴趣在广泛增长,第三季度里的投资者 仍旧以短期投机为主,证据是纽约商品交易所里的基金多头在第三季度里大幅增长 了150吨多。 首饰制造年同比增长了5%。这主要是因为在印度(因为7、8月季风好、卢比稳 定,经济表现良好)和土耳其(因为出口增加而使当地消费大幅增长)增加很多。 的确,如果不算这两个国家,全球的首饰需求是下降的。在意大利下降很多,部分 是因为美国的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占去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制造增长很多,特别是 电子部门(主要是东亚)和金币(几乎全部是由于土耳其)。 金条囤积无论按年同比还是按季度比都大幅下跌。下跌最多的主要是4个国家: 印度、印度尼西亚(绝对数量也不多)、日本(8月份日元金价接近1400日元/克 时,出现了大量抛售)和巴西(逆向投资很多)。 全球的消费需求略有增长,主要是来自两个国家:印度和土耳其。印度是因为 7、8月季风好、卢比稳定,经济整体表现良好,土耳其则是因为在经济和政治更稳 定的环境中被压抑了的需求被释放出来。除此之外,增长主要是在中东,因为伊拉 克战争结束了。 其它地方的首饰销售都在下降,原因是世界经济不振、金价高、消费者信心不 足和某些市场口味的改变。 印度、泰国和美国的兴趣不大以及巴西和日本的逆向投资是零星投资呆滞的主 要原因。不过其他地方的表现有好有坏。中东增长很快而法国不断抛售的速度也明 显放慢。(完)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