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积极应对201保障措施挑起的世界钢铁贸易战 (2003-12-01)

2003年12月01日 9:14 108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研究报告】中国积极应对201保障措施挑起的世界钢铁贸易战   --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实施一年回顾专题之五   新华社信息北京12月1日电 中国积极应对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挑起 的世界钢铁贸易战。   2002年3月14日,中国政府向WTO提出就美国启动限制钢铁进口的 “210条款”与美国进行磋商;5月17日,对从美国进口的废纸、豆油和压 缩机等3项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总额计9400万美元;5月24日,对17 类钢材进口实施为期180天临时保障措施;11月20日,对5类进口钢铁产 品实施最终保障措施;2003年2月1日,宣布即日起对超过进口限额加征关 税保障措施的部分进口钢材不再加征特别关税。这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第一次 利用WTO有关规则解决贸易纠纷,也是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措施条 例》后第一起利用保障措施来保护某个产业的案例,对中国其他产业在受到损害 情况时利用合法的手段保护自己具有示范作用。    钢铁行业。2002年中国累计生产钢材19218万吨,同比增长1 8.85%,产能增加3049万吨;全国大中型企业共销售钢材1470 6.6万吨;全国进口钢材2449万吨,同比增长42.23%,比去年累计 增加了727万吨;出口钢材545万吨,比2001年增长15.15%,累 计增加出口量71.8万吨。    2002年中国钢材产量加净进口量突破2亿吨,相当于美国和日本消费量 的总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市场;连续6年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全行业 预计实现利润250亿元人民币。中国钢铁生产和消费总量的快速增长,已经对 全球钢铁统计数据产生影响。今年全球成品钢材消费量的增长中,中国增长25 00万吨,占总增量的78.13%。全球钢铁厂商皆因中国的钢铁消费巨量而 获益。    钢铁业内分析认为,中国政府出台钢铁行业保障措施,表明了中国在向世界 开放钢材市场的同时,有决心、有能力运用世贸组织规则,依法保护本国钢铁工 业的正当权益和市场稳定,是对世界钢铁贸易战的正当反应和回应,是对一些国 家单边贸易保护主义的抵制,将扭转钢材进口失控局面,起到消除和防止过量进 口造成产业损害、保持钢材市场价格相对稳定的积极作用。    制造业。从2002年下半年起,中国国内市场钢材价格开始不同程度地上 涨,涨价频率和涨价幅度呈加剧之势,从目前迹象看,价格还没有回落的可能; 另一方面,由于制造业许多产品,如轿车、家用电器等,特别是出口产品所需要 使用的钢材要求有很好的强度、韧性、耐磨性、耐热性、加工性能和热处理性 能,目前国内一些钢铁企业受工艺装备所限制,生产的钢材在量上和质上都暂时 还难以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国内每年都要进口大量钢材,在国内钢材价格拉升 效应的带动下,进口钢材的价格也开始出现大幅上涨。    中国的钢铁消费品制造行业,如汽车、建材、家电、造船等,都不同程度地 受到了钢材涨价的影响。中国家电业是全球生产基地,家电产品所用钢材相当一 部分依靠进口。自实施钢铁保障措施以来,主要用钢供给严重不足,价格上涨幅 度过大、价格波动大,超过了国际市场的正常价格,许多家电企业无法采购到足 量的钢材,造成众多家电生产企业出现开工不足、无法按时交货、生产成本急剧 上涨以致发生亏损,已经严重影响了多年来持续快速发展的家电产业,影响了家 电企业的生产、效益和原有的竞争优势。汽车行业分析钢材价格上涨使每辆轿车 平均增加了1000多元成本;而在造船业,每艘船的制造成本2003年与2 002年相比平均上涨了1000万元左右,已经危及到企业的生存。    中国是世界上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最大受害国,2002年共有18个国家 和地区对我国发起60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合计涉案金额近10亿美元; 2002年美国对中国立案调查14起,其中反倾销12起,特别保障措施2 起,是立案最多的国家。随着中国全面参与世界经济活动,可以肯定地说,今后 一些国家针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各种保护主义措施的情况会有增无减。(完)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