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精矿供应受制于人 中国铜工业存在隐忧 (2003.12.18)
2003年12月18日 8:44
65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占中国铜产量70%以上的国内最大铜生产商江西铜业、铜陵有色、云南铜业、大冶有色等六家公司近期在上海举行会晤,针对进口铜精矿加工费过低以致企业连连亏损的状况,六公司作出了明年联手减产10%至15%的决定。联手减产这个无奈之举,显现出中国铜工业发展的隐忧:铜精矿供应大量依靠进口,企业利润水平受制于人。
近年来,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带动了有色金属行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电解铜整体呈供不应求的态势,2002年我国电解铜的消费超过25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比例从10年前的7%上升到17%左右。2003年,这一比例估计将提高到20%,国内铜消费需求估计在280万吨以上,明年消费量将会达到320万吨以上。然而,我国是一个铜矿资源缺乏的国家,随着铜的需求量急增,我国铜矿资源严重短缺。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铜价持续上涨,LME三月铜从年初1559美元攀升至2150美元以上,国内远期合约也大多跃上每吨22000元台阶。但是,伴随着世界两大铜消费核心国家----中国、美国经济的增长,全球出现有色金属生产原材料的紧缺,国内铜冶炼企业也面临喜忧参半的局面:一方面,铜价格大幅回升,铜企业经营情况明显好转;另一方面,加工费离奇地低迷,对于进口精铜矿进行加工生产的国内企业而言,接下加工合约几乎就意味着亏损。
由于铜精矿加工费太低,中国许多冶炼商尽管已努力接近满产,但处理进口铜精矿都处于亏损状态。在加工费低迷的同时,由于国内近期电力紧张以及煤炭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对能源消耗较大的铜等冶炼企业面临巨大的能源保障和成本上涨压力,这是铜企业选择减产的另一重要原因。据悉,也因为类似的原因,占日本铜产量80%的三井、住友、三菱等五家铜生产商,也决定明年联手减产10%至15%。
由于我国铜精矿三分之二依赖进口,而且进口渠道主要依赖于现货市场,因此,很容易受制于人。目前,中国冶炼商在进口铜精矿时大多未签下长期合约,往往直接在现货市场上买进,国外卖家经常操纵行情,令中国冶炼商被迫高价追入。而在国际上,铜精矿贸易大多数为长期合同,其它很少部分通过现货交易成交,估计现货交易量只占总成交量20%,因此,国际冶炼商货源供应稳定,利润水平较易维持。
今年以来,国际大鳄进一步加大对中国铜生产企业的打压力度。国外一些掌控着铜精矿资源的贸易商,开始在我国一些港口囤积铜精矿,此举旨在利用我国铜冶炼能力与国内铜精矿资源之间的巨大缺口,继续大肆压低我国企业的进口铜精矿加工费,遏制中国铜企业。
明年,上述中国六大铜生产商的联手减产如果实施,虽然有助于缓解其进口铜精矿加工费过低的困境,但是,这也意味着明年我国会更多地直接向国际市场进口电解铜以填补巨大的供需缺口,中国铜消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加大。所以,有识之士认为,应该加速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步伐,通过直接收购、利用国外的矿山资源,解决国内铜精矿供应短缺的被动局面。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