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实现企业本质脱困的金钥匙
中铝中州分公司5年科技创新工作综览
2014年05月31日 0:23 543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新技术 作者: 洪卫忠
如果说中铝中州分公司27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披荆斩棘的奋斗史,那么科技创新就是其中最为恢宏的篇章。在该公司第三次科技大会召开之际,站在本质脱困的现实要求和企业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度,回望过去、直面未来,中州分公司科技发展的脉络如此清晰而又炯炯生辉。
科技利刃勾勒线路图
企业应该如何发展?有人形象地比喻为放在焰火上的肉串,在市场的炭火上滋滋作响,其中不乏管理模式的移植等诸多要素,但科技却一直是一把利刃,显现出强大的驱动力。
两次科技大会间隔5年,恰逢金融危机爆发,对氧化铝生产企业造成严峻挑战。面对发展困境,中州人舞动科技创新的“龙头”,确立了“以落实成本领先战略为核心,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为重点”的技术创新管控模式。此后3年中,中州分公司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建成了选矿拜耳法生产氧化铝第三、四条生产线。
然而,2012年经济下行压力远超预期,公司仍未摆脱“厄运”,步入了亏损的“沼泽地”。如何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大的现实中,破解生产经营困局,实现效益企稳回升?
对此,公司确立了“优先矿业、突出铝业、盘活辅业”的科学发展新格局,并在当年确立了10大技术攻关课题,2013年确定12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着力破解亏损加剧的“窘局”。
2012年9月份,中州分公司成功遏制大幅亏损局面,较上半年平均水平减亏2596万元。四季度,战果继续扩大。2013年同比减亏5.1亿元。时至今日,再次审视中州的发展“战略图”,“科技推动发展,创新未有穷期”这几个字格外醒目。
科技,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传承。
科技重笔塑造驱动力
如果说企业是一辆汽车,那么,驱动力就是推动企业向好发展的发动机,这个发动机就是科技创新能力。中州分公司总经理曾庆猛在公司第三次科技大会上表示,务必提高技术攻关、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为实现本质脱困注入新的动力。
为确保“发动机”性能良好,中州分公司既重视机制、体制创新,又致力于研发、转化能力提升。目前,公司已拥有一个国家级研发平台、一个省级研发平台和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与此同时,五级工程师选聘制度等一系列科技政策的落实,使广大科技工作者“有位”更“有为”。仅2013年,就完成了13项技术攻关课题。
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保障。公司累计投入科研经费1.05亿元,初步建立起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让“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企业巨大的内生动力。
5年来,中州分公司共承担国家科技支持计划科技项目1项,承担公司级课题4项,与院校合作开发项目7项,科技成果应用率达69.95%以上。获得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25项、公司级奖励5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4件。据统计,仅2013年科技创效就超过了2000万元。
从强化烧结法氧化铝生产技术到选矿拜耳法氧化铝生产技术,从后加矿增浓溶出技术到低温拜耳法生产氧化铝技术……中州分公司的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
科技,是创新的灵魂,更是博弈的资本。
科技逆势舞动强企梦
科学技术不能很好转化,犹如捧着金饭碗要饭。中州分公司加大科技创新的转化能力,实现了氧化铝生产成本持续降低。
越是在困难条件下,越要坚持科技创新。2009年—2011年,低温拜耳法、后加矿增浓溶出等一大批关键技术的实施,不但提高了能源综合利用,而且使各种消耗呈现明显下降态势。2009年超额完成了中国铝业下达的各项生产经营任务,被命名为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2010年后4个月,在连续亏损背景下,首度实现了盈利;2011年,中州分公司全面建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选矿拜耳法三、四条生产线所有主体工程,为后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2012年,公司提出以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破解阻碍生产经营的瓶颈问题和短板。“拜耳助滤剂技术攻关”、“间接加热溶出器技术攻关”等项目的实施,为优化技术经济指标、推动企业走出困境增添了“砝码”。
在市场减利因素高逾2.5亿元的2013年,中州分公司坚持科学内化问题,逐步形成了科研服务指导生产、科研支撑长远发展、知识产权推动核心技术的良性循环。其中,“高效强化拜耳法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新型助滤剂在粗液中产业化应用”等重大项目的成功产业化,在奋力自救中逼出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第三次科技大会上,评选出了科技成果奖项,并表彰了优秀科技工作者,公司拿出了100万元对获奖科技成果和个人进行奖励。这是公司5年来科技成果的集中展现,更是中州分公司向新一轮科技创新冲锋的号角。在本质脱困的伟大实践中,科技创新定当担负“打基础、利长远、促提升、上水平、求突破”的重任,创造更加辉煌的成绩。
科技,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追求和信仰。
责任编辑:宁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