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铝洛铜:敢为人先演绎创新精彩
2009年10月13日 22:8 7292次浏览 来源: 中铝洛阳铜业企业文化部 分类: 铝资讯 作者: 杨俊宝 汪恒玉
金秋十月,伴随着共和国60华诞的铿锵脚步,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洛铜走过了55周年的发展历程。55载春秋,洛铜与共和国发展建设同呼吸、共成长,几代洛铜人传承艰苦奋斗,秉持改革创新,用青春、智慧和汗水,勇攀科技巅峰,不断演绎精彩,为我国航空、航天、电子、电力、机械、交通、建筑、化工等行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支撑起共和国有色金属工业的脊梁。
艰苦创业:有色行业勇当先锋
艰苦奋斗,不懈追求,是洛铜50多年创业发展史的真实写照。1954年,伴随着共和国全面建设的步伐,国家计委决定在洛阳建设有色金属加工厂(洛铜前身)。
从60年初期到70年代中叶,洛铜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内第一:铸造出我国第一根青铜铸锭;成功轧制出我国第一根铜管棒材;成功试生产出我国第一块镁合金扁锭;试制成的“纯镁带 ”填补了我国纯镁带产品的空白。
建厂5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洛铜作为一个老国有制企业,经受住了市场经济浪潮的洗礼和凤凰涅槃般的考验,实现了由计划机制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脱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企业产销规模逐年提升。从建厂后至改革开放期间的3万多吨,到2000年的产销规模跃上6万吨;2007年产销规模突破11万吨。据统计,洛铜从投产到2009年前八个月,累计生产有色金属加工材194万吨。
技改为桨:构筑企业可持续发展根基
洛铜在55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用创新引领企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始终把以技术装备为支撑,为市场提供高品质产品作为企业发展的根基。
上世纪八十年代,面对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洛铜的决策者把“以技术进步求发展,以提升装备水平为依托”作为企业发展的经营思路。从1984年到1988年,洛铜筹集资金1.56亿元,先后从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引进先进设备19台(套),建成了一条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铜板带生产线,使洛铜的产量规模得到大幅提升,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又进行了铝板带技术改造,使铝材产量从建厂时的年2500吨增加到7500吨。
为了适应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二十世纪末期,洛铜在“七五”和“八五”铜、铝板带两大技改项目的基础上,又相继投入资金,对铜盘管、高精度铜带及引线框架材和异型带生产线进行了全面的改造。
二十一世纪初期,洛铜又利用国家贴息贷款对大管大棒生产线进行了技术改造。同时,针对我国铜板带消费市场对高品质铜板带需求旺盛的态势,而铜板带生产线部分车间生产线设备老化、工艺落后,已无法满足和适应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为进一步提升铜板带产量规模,洛铜又投资1.9亿元,对铜板带厂进行三期技术改造,为全面提升板带材产品品质,促进产品结构调整,满足市场需求,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从八十年代开始进行技术设备改造,企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居国际先进水平。目前中铝洛阳铜业已形成年产铜及其合金加工材12万余吨、铝镁及其合金加工材1万余吨的生产能力。
“十一五”期间,面对全球化市场竞争,根据国内外高端市场对铜板带的需求,经国家批准,作为河南省10大重点项目之一,在中国铝业公司的支持下,中铝洛阳铜业决定扩大再生产,总投资22.7亿元,开始建设高精度电子铜板带项目,设计年产高精度电子铜板带10万吨。该项目建成后,企业综合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可满足国防军工和国内高科技产业发展用铜及其合金高新材料的需求,充分发挥民族产业的作用,将为中国铜加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品牌为舟:博弈市场铸利器
2007,中铝洛铜以“牡丹牌”冠名的铜及铜合金带材产品荣登《中国名牌产品》榜,获得中国名牌产品荣誉称号,问鼎我国目前最高级别的质量荣誉奖,标志着中铝洛阳铜业产品实物质量在同类产品中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占有率、出口创汇率、品牌知名度居国内同类产品前列。
55年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洛铜始终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产品信誉度和美誉度,促进企业质量管理和综合管理水平提升的平台。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由洛铜生产的牡丹牌系列产品不断问鼎国家质量管理奖桂冠。牡丹牌H65黄铜带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 T2纯铜空调器管,在全国优质产品检查评比中,获得国家金质奖;
55年的发展历程,洛铜把“实施质量兴企和名牌带动战略”做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谋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洛铜瞄准国家尖端科研项目,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成功研制出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的新型引线框架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产量占国内总量的80%以上,成为我国产销框架材料的主力军。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欧元造币材料的研制成功,为洛铜赢得了国内外广泛的赞誉。近年来,洛铜又为神舟四号、神舟五号、“神六”、“神七”载人飞船提供了关键合金材料,为国人实现千年飞天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目前洛铜生产的23种产品的实物质量已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框架材料、射频电缆带、异型带、变压器带、铅黄铜棒、大口径冷凝管、铝镁材等16种重点产品俏销市场。洛铜生产的“牡丹牌”铜及铜合金带材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创新为魂:拉动企业产业升级
半个世纪以来,洛铜始终把创新作为企业的发展之魂。55年的发展足迹,无不印证着洛铜“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管理创新为依托,以人才和思路创新为根本”的发展轨迹。
从1981年开始,洛铜高品质产品开始大批量出口,1992年获进出口经营自主权。以香港市场为“桥头堡”,产品辐射和挺进到东南亚、美国等欧美市场。为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和产品档次,公司积极开拓全球市场,外贸出口不断提升,产品出口量及创汇额保持了高速增长,累计出口有色金属加工材27万吨,是中国主要铜板带生产和出口基地。公司生产的铜板、带、管、棒、铝镁板、带产品出口到香港、韩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俄罗斯、美国和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洛铜“三高”产品的内贸客户已涉足国内9家世界知名企业,重点品种的市场开发已占加工材总量的77.6%,其引线框架材料、异型带、高精度电缆带、变压器带、高炉冷却壁板、大口径白铜管材、无氧铜材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已形成洛铜产业的支柱产品,洛铜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纵横捭阖,不断演绎精彩。
进入二十一世纪,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洛铜以创新的管理机制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搭建良好的平台。
2006年6月23日,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洛铜发展历史上迎来了里程碑式的大事。标志着洛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按照中铝公司“严、细、实、新、恒、齐”的管理理念,中铝洛铜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积极谋求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工作新突破。
中铝洛铜生产的系列铜材随神舟六号飞船遨游太空;中铝洛铜以其实力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和“国家企业信息化500强企业”;洛铜成为洛阳市唯一一家被河南省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国有企业。
面对国际化竞争的态势,中铝洛铜以科技创新和名牌战略引领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增强了公司产品在市场博弈中的主动权。
瞄准国家科技发展的产业方向,把研发“21世纪绿色工程材料”--变形镁板带材作为重点,在镁材高端技术、高端工艺上加大研发投入,实现了世界先进性成型技术AZ31B变形镁合金带坯连续铸轧成型技术试验成功;填补了AZ31B这一国际通用变形镁合金牌号在H24状态下工艺、技术的国内空白,产品打入美国市场;变形镁板带材获得了通往美国军工市场和欧美市场的“通行证”,打破了世界镁合金板材产品高端市场长期被德国、俄罗斯等少数国家垄断的格局,
2000年-2007年,先后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项目和军工科研项目、省部级及其他科技攻关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1项。
作为目前国际铜加工领域正在着力研发的新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短、成本低,能耗少特点,省去铸造、挤压和轧管等工序的薄壁铜管精密连铸成型技术,已在中铝洛铜实现了技术突破,标志着我国铜合金光亮薄壁铸管生产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开发,并逐步形成批量生产,增强了中铝洛阳铜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2007年,中铝洛阳铜业重点产品产销量达到78385吨,已达到了有色金属加工材总量的71.58%以上。2008年在市场竞争激烈,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产销规模仍然突破了10万吨,创洛铜历史的第二个新高。
进入二十一世纪,洛铜的决策者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给企业带来的严峻挑战,不断引入国际一流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为做精做强洛铜事业提供了文化保证。
2002年以来,以创新的企业文化为指导,使洛铜的产销规模和经营成果步步攀高:2003年产销量突破8万吨; 2007年色金属加工材产销量突破了11万吨。2008年,有色金属加工材产销量完成10.5万吨。
中铝洛铜新一代领导人,把中铝公司“再造竞争新优势,科学发展上水平”的管理理念,2009年,在金融危机蔓延,内外市场需求不旺,企业订单锐减的情况下,确保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平稳运行,带动了公司生产方式的变革,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不断提升。
熔铸奋斗精神,演绎创新精彩。55载发展风雨兼程,半个世纪改革创新谱写精彩华章。伴随着共和国60年华诞的足音,科学发展的主旋律把中铝洛阳铜业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中铝洛铜将以抵御金融风暴,逆势超越,快速发展的豪情,续写企业发展的新辉煌。
责任编辑:刘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