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雕巾帼黄世芳·重振中国金属艺术之光(图文视频)
2013年03月13日 9:38 664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铜器
黄世芳和她的铜雕作品
黄世芳的铜雕作品
提及锻铜雕塑,圈内的人首先会想到黄世芳,也许是“干将”、“莫邪”的精灵铸就了她,她总是在不断地进行新的尝试,也许是法国大画家米勒的精神感召着她,她总是忘却时间,始终坚持“所谓艺术乃是战斗,为了艺术不辞辛苦,要像‘黑奴’那样努力工作”。这些对比与巧合使人想起古诗“魏风骨,千山鸟飞绝”的荡气回肠。在火与锻的炼狱中,她创造了一个颠峰。“以个人名义举办铜雕艺术展,黄世芳是第一人。”这是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画家杜大凯先生在参观完黄世芳的锻铜雕塑个展后发表在1994年8月《美术》杂志上的一段评语。“锻铜雕塑第一人”,杜先生给黄世芳的雕塑在艺术史上定了一个明确的位置。
当一次我以无所谓的心情进入黄世芳铜雕、孔祥国国画作品展,看到堆积如山的作品,看着气势迫人的画面,再观研黄世芳的艺术观念与轨迹,对艺术的认识就会回归到原本应有的崇敬。我感受到了真正的艺术家那种寒梅傲雪的凛然之气。艺术是永恒的,江山辈有人才出,看到了为了真正的艺术头撞南墙也不回头的执着,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感动。
黄世芳曾有艺术家的梦想,几经磨难,她终于步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并偏偏选择了男人都望而却步的金属工艺专业,开始了她童年梦想的探索。学习中,她广采博求,着迷于锻铜雕塑的创作学习,为了使自己不断地吸取营养,她造访了各种各样的工厂与民间作坊,观摩非洲、日本及欧洲的金属工艺技术,为了方便从事铜雕的创作,她毅然将在清华美院的家变成工作室,几年后又从一家工厂租借了一间破旧的车间作为工作间,她在孤独中开始了艰辛的艺术创作,她好像不懂得时代的喧哗,二十余年如一日,将毕生的追求锻打在一块块的铜板之中。在火与锻的炼狱中,黄世芳手中的钢錾变成了成堆仅有寸许的“蘑菇”,而铜板变成了数百件形态各异的雕塑。几经锻打,她的锻铜雕塑作品渐渐成熟,并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
黄世芳的铜雕有别于我们习以为常的铸铜,无论是立体圆雕还是浮雕,全部都用薄铜版锻打而成,其手法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从领袖像到抽象的几何体,从自然的花卉到神秘的图案,从大型壁画到小型壁饰,作品在凝重中形式多样、雄浑中透露出内在的张力,非一般女性所造。
黄世芳出生于古都西安,深厚的黄土文化赋予她特有的性格、意趣,也给予她作品特有的神韵。《兽面》、《战神》等作品秉承了远古华夏文化的气魄,令人想起商周的威猛、汉唐的博大,意味深长。
创作中,她还广泛汲取民间艺术的养料,锻打了不少取材于民俗艺术的铜雕作品,《蛙生贵子》、《神兽托天》、《虎头小子》等等,她用不同于剪纸、刺绣、皮影、面具的新感觉、新形式,创造性地表现着生死、爱情这些体现生命本质的永恒主题。
在时代变革的怂恿中,她创作了《领袖邓小平与哈默》、《科学家王选》、《幼子》、《自我像》、《妞妞》等,以此表达自己对社会与家庭的情感。
为更完善地再现铜雕艺术的质感,黄世芳有时利用铜雕块面起伏、凹凸变化,经磨光处理,使画面产生光影的流动感;有时利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錾痕和擦痕,追求特殊的肌理效果,有时则利用原材料的特性,追求漆画的趣味。
黄世芳以其女性特有的敏感,创造着艺术中的男性世界,又以其柔美的温情、锻打着阳刚天地的神韵。她的探索被社会所认可,百余幅作品悬挂在中南海紫光阁、人民大会堂、法门寺地宫、政府机关、各银行酒店等。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美术》杂志等近五十余家新闻单位对黄世芳进行了专题性报道,她在如日中天的赞美声中仍像黑奴一般的努力,她在用自己的微薄之躯重振中国金属艺术之光。
初探铜陵铜工艺品市场——金蜗牛艺术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伟随访实录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