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珐琅厂景泰蓝博物馆·探秘“铜胎掐丝珐琅”

2013年03月12日 13:53 497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器


  “作为宫廷文化的精髓,景泰蓝还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展示场地。一些企业临时展览展示,虽有轰动效应,但知识性、可持续性、普及性都远远达不到社会的需求,更不便于永久保存与陈列,后续的研究也得不到深入开展。要满足人民群众参观、欣赏的需求,利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仿制元明清时期经典制品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一个方法。”2012年6月,北京市珐琅厂投资400多万元创建了国内首座景泰蓝博物馆,苗永生告诉记者,该馆的建立是珐琅厂与有关专家自6年前就开始论证、研讨,最后才决定的。
  目前,博物馆内不仅有高仿元、明、清的宫廷御用品,还有珐琅厂成立以来公司做的经典作品,以及一些大师和老艺人的作品。“这是我们的一期工程,展品结合了电子媒体、互动、触摸、网络媒介等多元展示手段,配套有1000平方米的手工工艺制作车间及大师工作室。珐琅厂要将这座博物馆打造成为常年开放进行展览展示的一个公益性博物馆。此外,珐琅厂还打算在2015年以前完成博物馆的二期工程,计划从民间征集一些景泰蓝的老物件,包括以前景泰蓝的制作工具,老照片、老艺人设计的图纸、工作照等。”苗永生向记者介绍。
  “珐琅厂作为景泰蓝行业唯一的中华老字号,承载宣传、推广、普及景泰蓝文化的重任。现在,社会各界人士只需到北京市珐琅厂逛一逛,便可看到景泰蓝制作技艺中的精髓,现场欣赏大师、高级技师、传承人的技艺演示,也算尽我们一份文化推广的责任。”苗永生说。“我们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景泰蓝的制作技艺和传统手工艺文化得到宣传和推广,使这一国宝‘京粹’真正走出来,让更多人透彻地了解我国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吸引大家积极参与到景泰蓝文化的保护传承中来,使其不断发扬光大。当然,最终把珐琅厂建设成全国最大的景泰蓝设计研发、展览展示、科普教育、生产营销基地。”衣福成表示。


  打造景泰蓝的产业化生产
  新中国成立以来,景泰蓝经历了普通商品、工艺品、商务礼品到收藏品的发展。“很多人原本以为景泰蓝就是瓶瓶罐罐、戒指、镯子之类的,我们展示的与市场上常见的景泰蓝完全不一样。”苗永生说。他告诉记者,收藏景泰蓝首先要看设计,名家名师之作、获奖之作收藏价值更高;其次再看做工,景泰蓝制作过程复杂,可分为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和镀金多个步骤,每个步骤做工均精良的才值得收藏。
  “与一些其他种类的艺术品不同,景泰蓝具有可复制性。有不少人认为大师作品即大师参与景泰蓝的全部制作过程,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些过程大师是不参与的,大师设计出图纸,是出创意的。著名的景泰蓝大师钱美华生前就在珐琅厂工作,她设计的景泰蓝产品创意独特。还有著名的景泰蓝大师钟连盛,他的设计也很新颖。”苗永生告诉记者,目前,珐琅厂在职的有1位国家级传承人,3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位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以及40多位高级技师。
  “自从2008年之后,景泰蓝开始向高端化发展,设计也在创新。应用领域从过去的纯摆件发展到高端商务、政务礼品、收藏品、室内外建筑装饰工程等。现在我们将有些大师设计的作品申请了专利,要把这些景泰蓝作品产业化生产,比如钱美华大师设计的‘和平颂宝鑑’的盘子很受客户青睐。此外,景泰蓝在家居用品方面也做了创新,有华夏文化系列、江南水乡系列、四合院系列,还有西方文化系列等。”衣福成向记者透露,向建筑装饰领域开拓是珐琅厂的蓝海战略,建筑装饰领域景泰蓝制品销售额将由总额的1/4上升为占1/3。

 

[1] [2]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