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珐琅厂景泰蓝博物馆·探秘“铜胎掐丝珐琅”
2013年03月12日 13:53 497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铜器
景泰蓝艺术博物馆内,观众参与体验制作景泰蓝
不久前,北京市珐琅厂的官方网站上出现了一则关于景泰蓝文化讲解时间调整的提示,原来,春节期间,位于该厂内的景泰蓝艺术博物馆推出了“走进珐琅厂、探秘景泰蓝”的活动,珐琅厂生产车间首次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观众参与体验,造成公司讲解员应接不暇。“活动开展以来,平均每天参观人数达200余人,有不少是全家人一起来参观。”珐琅厂办公室主任苗永生告诉记者。鉴于参观人数众多、活动反响很好,原本计划为期一个月的活动延期至今年5月。2012年6月,北京市珐琅厂投资400多万元创建了该馆,这是国内首座景泰蓝博物馆,也是目前国内景泰蓝行业唯一的博物馆。“景泰蓝艺术博物馆不只是一个展览窗口,更重要的是把景泰蓝的文化艺术精粹继承发展下去。”苗永生说。
一次重要的转型
北京市珐琅厂始建于1956年,由42家私营珐琅厂、造办处、作坊合并而成。上世纪80年代以前,产品主要以外销为主,后来逐步过渡到以内销为主,2002年,珐琅厂转企改制,成立了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
作为景泰蓝行业唯一一家中华老字号和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珐琅厂长期以来与多家旅游部门合作搞工业旅游,接待旅游团来此参观景泰蓝的生产过程,这也为珐琅厂带来可观的收益,据了解,仅2005年,珐琅厂的工业旅游销售额就达1700多万元。然而,与此同时,交通与扰民等问题却困扰着珐琅厂。“当时珐琅厂一天最多要接待300多辆巴士,每辆巴士在50人左右,院内4000平方米的停车场都不够用,许多车只能停在马路边,造成交通严重拥堵,也影响到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后来,珐琅厂做出压缩旅游接待时间等举措,每天减少旅游接待时间两个多小时,但效果甚微。”苗永生说,“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思考,旅游团带到珐琅厂的都是匆匆过客,很少有人能够认真了解景泰蓝的历史文化,考虑携带方便,游客也多购买小件景泰蓝,而真正体现景泰蓝价值的精品,却没人欣赏和购买,直接影响了企业新产品开发。珐琅厂汇聚了全国景泰蓝行业2/3的国家级大师和高级技师,让他们只做些小件,也是大材小用。”
在此背景下,2010年5月,珐琅厂领导班子经过多次论证做出停止接待旅游团的决定,同时,调整了生产布局,以生产高端工艺品、艺术品、收藏品为主。为了“弥补”停掉旅游团接待带来的损失,珐琅厂进行了积极转型。“当时我们有三招,一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宣传京珐品牌;二是加大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举办大型展览;三是调整生产布局,增加了互动区域,满足真正喜欢景泰蓝游客的体验需求。”珐琅厂董事长衣福成说。结果超乎珐琅厂的预期,停掉旅游团队接待后的当年6月,企业销售额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比4月提高了15%,这让珐琅厂上下坚定了转型的信心。
2011年6月8日,珐琅厂举办了“首届钱氏景泰蓝作品展”,不到一个月,销售额即达200多万元,展览还没结束,展品即预订一空。“预订的人太多了,直到今年初预订的产品才全部制作完。这个展览带动其他的销售近千万元。”苗永生告诉记者,目前,珐琅厂的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2012年6月6日,珐琅厂又在公司内举办了“追本溯源——仿宫廷景泰蓝艺术精品展”,展览在社会上同样引起了巨大反响,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投入400万元建公益博物馆
景泰蓝全名叫“铜胎掐丝珐琅”,是珐琅器的一种,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珐琅器自明清以来一直是宫廷御制品,数量有限,国内博物馆的收藏也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馆,且很少展出。 (更多内容请见下页)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