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纹铜片惊现奇怪图案·考古滇国最早文字

2013年03月12日 12:47 742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器


  那么,这件刻有图画的铜片为什么会被当做随葬品置于墓内呢?“过去的研究者对此从未提起过。我认为这是一件专为死者开的特殊随葬品清单,而这些器物又都是不便轻易随葬,或随葬后会很快消失的东西。所以,也可以说其是随葬品的代用物,对死者来说已有其物,对活着的人却省去不少麻烦,节省了许多费用。如图画中的奴隶、孔雀、虎豹、牛马等都是活体,是滇国统治者的主要财富,如果大量随葬很快就腐烂消失,那必然会造成浪费。于是埋葬者便采用‘画饼’的办法,以图画代替实物。至于粮食、土地、权力又怎么做随葬品呢,于是就用图画的方式画一件竹箩和牛角号,意思一下就行了。”张增祺对使用刻纹铜片的原因加以补充阐释。
  “我查对过石寨山13号大墓的随葬品,总数共300余件。凡刻纹铜片上有的图像,除了四枚铜钱外,均不见随葬实物,可见铜片上的图像实际上也属于随葬品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有其形而无其实罢了。”张增祺同时认为,“有关这块刻纹铜片,现在还有一些问题未得到解决。比如有的图像侧面或下面有数量不等的圆圈,有的则无,一些研究者推测,圆圈可能代表的是数目,如山羊头下有两个圆圈,说明是两只山羊。这种解释看起来有一定道理,但仔细一想也有问题。如果圆圈代表个数,那么仅有图像没有圆圈的又做何解释?”在张增祺看来,如果以数字解释,那一个圆圈代表的就不是一,而应该是一的倍数。不过,在有确凿的证据以前,这些都只能是猜测。


  汉字传入
  西汉后期的文化往来
  战国末至西汉初期,滇国出土的文物上不仅未见有汉字,就连汉式器物数量也很少。汉武帝在云南设立益州郡后,滇国墓葬中开始出现较多的汉式器物,部分器物刻有汉字。
  考古资料显示,在滇国后期(即西汉末至东汉初),部分器物上已有汉字出现(包括铜镜和弩机上的铭文也计算在内),虽然这些有文字的器物都是由内地传入或当地民族制作,但既然已出现在滇国统治者的墓葬中,就说明当时滇国的巫师或上层人物应该认识这些汉字,或者至少是知道其含义的,否则他们不可能将其作为随葬品置入墓内。
  但往前追溯至战国末至西汉初期,滇国出土的文物上不仅未见有汉字,就连汉式器物数量也很少,这说明彼时的滇国和中原内地还很少往来,汉文化也并未深入到云南边疆。这一情况直到公元前109年才得到了根本改变。这一年,汉武帝在云南设立益州郡(郡治晋宁),内地汉族人口和汉文化随之进入滇池区域。
  之后,滇国墓葬中开始出现较多的汉式器物,部分器物刻有汉字,如昭明、日光镜上的铭文,“半两”和“五铢”钱文,刻有“河内工官”铭文的弩机及“大徐氏二千石”刻铭的提梁壶等。西汉中期以后,汉字在滇池区域及滇国所属部落中也颇为流行。如江川李家山墓葬中不仅出现数量较多的汉式器物,有三座墓中还发现“李德”“黄义”“王光”的汉文印章。上述墓葬出土的随葬品大部分为滇国传统的青铜器,墓葬形制及埋葬方式也是滇国习用的,说明它是滇国墓葬而非汉人墓(汉人墓也不可能埋在滇国的氏族墓地)。
  那么这几座滇国墓中出土的汉文印章,以及类似汉人的姓名又作何解释呢?张增祺认为,这是汉文化在滇国境内得以更广泛传播的必然产物。当时滇国不仅有很多的人认识汉字,受汉文化影响颇深,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改成类似汉人的姓名了。这样的现象,无论在古代和近代云南少数民族中均不乏其例,比起西汉中期石寨山墓葬中出土的“胜西”汉文私印,及《史记·西南夷列传》说滇王名“尝羌”等纯属少数民族的姓名,又前进了很大一步。
  到了西汉末至东汉初,个别滇式器物上也出现了汉字。如江川李家山出土的装饰品金片上,装饰图案为滇文化风格的动物纹,但有的动物头上刻一清楚规整的“王”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金臂甲上刻有许多不易识别的符号,其中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人”字。以上说明,西汉后期汉字在滇国有了更广泛的传播,不仅滇国的上层人物,连工匠们都可能认识一些汉字,甚至还会书写。至东汉初、中期,滇池区域出土文物上的汉字数量更多,也使用中原王朝的纪年和惯用的吉祥语,汉文化在古滇国已完全站稳了脚跟,并逐步取代滇文化成为滇池区域的主体文化。
  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的一件长方形刻纹铜片上的刻纹图画。这一铜片用绳纹横线将其分为五格,每格中都有几种不同的图画。这应该是古滇国最早的一种“文字”。
  石寨山出土的“畜思君王”铜镜。钮座外有篆书铭文“畜思君王,心思不忘”八个字。此类青铜器及其文字都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征。

 

[1] [2]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