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再创神话·莱芜锡雕传承人王圣良
2013年03月05日 13:32 7804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铅锌锡器
从7、8岁开始,王圣良就跟着父亲从临摹开始学设计技巧。没有学习教材,王圣良就把父亲的设计图纸拿来挨个临摹,常常一只丹顶鹤的翅膀,王圣良都会细细地临摹一个上午。稍有画得不好的地方,他就主动记录下来,然后重新临摹,反复琢磨。经过5、6年的时间,王圣良把父亲旧的设计图纸临摹了不下百遍,每张画他都已经熟记于心。终于,1986年,父亲开始真正地让王圣良包揽设计的全部工作。有了新的工作挑战,王圣良学习的劲头更大了。
锡雕工艺中的选料,看似只是筛选材料,但其实是十分看行道的一道工序。王圣良告诉记者,原材料采用百分之99.9的云南精锡制作,不含任何有害人体健康的重金属。如何从成百上千的原材料中挑选出最合适的配料没有个十年的修炼是很难做到的。
“原本就行动不方便的我,选料这道工序学习起来可比别人苦多了!”王圣良指着自己的手指说,“刚开始,为了更深刻地了解每件原材料的质地和质量,我都是趴在地上挨个摸个遍,你看这手指都不知道被划伤了多少回了。这也算是血的代价吧!”王圣良幽默地自我打趣。
接下来就是裁剪、成型和焊接工艺了。这几道工序都是锡雕工艺的重中之重。“这几步要是完成不好,但前面再好的铺垫都浪费了。”王圣良指着工作台上十几个各种各样的刀具笑着说,“说复杂了外行不好理解,其实说白了这几步就是在和刀较劲。这些刀具全部都要用到,往往制作一个丹顶鹤的羽毛可能都会用到5种以上的刀具。”
如何在一个几厘米长宽的锡片上雕刻出玲珑细致的羽毛,实在无法想象其中的复杂。“大概需要成百次的打磨和雕刻吧!”王圣良一语道出其中的不易。
王圣良说,学习这几道工序需要有“三心”:耐心、细心、诚心。没有耐心就不可能经历成百上千次对锡片的打磨和修正,没有细心就不可能完成细致入微地雕刻和剪裁,没有诚心就不可能忍耐长时间工艺过程的无聊和繁琐。
“苦啊!”王圣良如此概括自己几十年来学习和从事锡雕工艺的工作,“所以,最终能够真正热爱锡雕这门技艺的人才能坚持下来,我想我也算是一个吧!”王圣良此时,笑得自信而坦然。
经过前面几个过程后,接下来就是整形、抛光、雕刻、再抛光。
“大概一个成品,最少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王圣良说,他制作最精细的作品最长用了2年的时间。
王圣良的锡雕作品
王圣良掌握了锡雕全部共以后,并不满足现状,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擅长运用锻、錾、塑、雕、焊、镶嵌等多种技法的基础之上,开始专研创新,他通过造型、装饰、质地肌理等艺术手段,来体现作品内在的韵味和意蕴。
“造型的气韵体现在形体的大小、方圆、俯仰、开启、收放,线条的曲直、张弛、急缓、长短、强弱等变化,”王圣良说,“这样才能给人以乐感与神韵。”
于是,创新后经王圣良之手精心雕制的各种器皿,制作工艺精良,巧夺天工;民族风格浓郁,陈设实用两相宜,独树一帜,名噪艺坛。其中大型落地“仙鹤蜡台”,妙趣横生;成对的盘龙花瓶,在一高颈大腹花瓶上,两条浮雕飞龙倒盘于瓶身,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从艺几十年的王圣良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锡雕第八代传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让这传了百年的古老手工工艺再次得到世人的认可。代表作有《情侣长寿鹤》《独占鳌头砚》《丹鹤燕石砚》《盘龙酒壶》等。
倒是人前荣耀 谁知背后心酸
但是,与如今锡雕市场火热的情形不同,当年王圣良艰难支撑锡雕工艺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
“很多次,要不是我坚持,可能现在已经不可能有锡雕这门工艺了。”王圣良感叹,“高中毕业那年,我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作品了。但是那时锡雕没有市场,只是谁家需要就去买一个,当时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而已。”
生意不好的时候,王圣良有段时间甚至停止了制作锡雕,他开始琢磨着干点别的养活一家人。日子就这样在没有锡雕的时光里,一天天过去。
“没有锡雕的日子真的很无趣。”至今回忆起那段放手锡雕的日子,王圣良还觉得有些失落。 (更多内容请见下页)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