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非遗传承人陈安民:“锻铜” 如禅
2013年02月19日 11:2 674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铜器
看上去比较“粗犷”的锻铜工具
陈安民在对新创作的“锻铜”作品《神九飞天——女航天员刘洋》做局部修整
陈安民为画家张铭先生制作的“锻铜”肖像
铜陵非物质文化遗产锻铜技艺传承人,青年雕塑家陈安民2012年9月17日在家中,潜心完善自己新创作的“锻铜”作品《神九飞天——女航天员刘洋》。为了这幅作品,陈安民已经两个月没有出门了,从创意到构思再到动手,陈安民经历了从抽象到具象的嬗变。作品《神九飞天--女航天员刘洋》直径28CM,为脸部肖像,紫铜锻造,陈安民选取了刘洋出舱后灿烂的笑容。陈安民介绍说,神九飞天让国人振奋,首位女航天员的飒爽英姿,让人难忘;用“锻铜”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刘洋造像,将历史瞬间所发生的事件及人物,经过设计与创作,凝固在铜金属上而得到永远的铭记……
“锻铜”浮雕(又叫錾铜或敲铜),是我国传统手工艺百花中的一枝奇葩。该技术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锻铜”浮雕是用铜板锻敲成形的金属艺术。在加热锻打的过程中,因铜板的张力和延展性,忽冷忽热的处理,能产生丰富多样的肌理和光泽,因而使这一特殊的金属工艺产生比铸铜更具魅力的艺术效果。
20年前,陈安民“恋”上“锻铜”并为之研究的时候,“锻铜”这种古老的工艺几乎失传。陈安民喜欢用“锻铜”的手法表现人物,他对一张张熟悉的脸很牵挂,常有要将他们锻造出来的冲动,他对这种极致的创作有些上瘾,“锻铜”的厚重感和手工的操作感,让陈安民欲罢不能。陈安民为此不仅耗尽了金钱、精力还改变了个人的生活状态。上世纪90年代初期,陈安民曾开办过在铜陵颇具影响的户外广告公司,但缘于“锻铜”,毅然放弃了红火的公司,陈安民说,“锻铜”需要心静,就像悟禅。
“锻铜”艺术是极其稀罕的艺术,是非同于众人熟知的绘画以外的另一种艺术门类,是依托个人文化积淀对精神形象加以浓缩、概括并借鉴工艺美术特有的手法提炼、探究、总结,最终锻造出具有力度和厚度且灵动的艺术品。因此,学习“锻铜”技艺的人少之又少,如今,在我市不少铜雕企业都有“锻铜”的环节,但大多只是生产环节里的一个流程,具体操作人一般聘请的都是外地人,以个人力量专门从事“锻铜”的目前仅陈安民一人。
“锻铜”路上的一个人行走,陈安民并不觉得孤单,“铜陵有深厚的铜文化底蕴,铜艺术品业方兴未艾,坚持‘锻铜’艺术创作道路,不仅传承了行将消失的艺术,还弥补了我市铜雕业的空白,至少品尝了锻打的过程美。”陈安民从不保守“锻铜”的技艺,经常帮助一些铜雕企业设计制作,手把手地教年轻人掌握技巧。陈安民坚持“手不辍,脑不朽”的理念,突破“锻铜”人物肖像作品的局限,还先后创作了《炼铜的风采》、《青铜冶歌》、《青山凿不休》、《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灿烂的铜文化》、《小风景》、《明月夜》等数十幅反映铜陵铜文化的“锻铜”作品,多幅作品获得国家、省级奖项,其中《青山凿不休》"锻铜"浮雕,在央视播出的“走遍中国”节目中,还被作为特写,重点展现。
“在‘锻铜’艺术上取得小成就,并不让我感到欣喜,反而感到了阵阵不安”,陈安民说,面对自己的作品,常有悲凉的感觉,前人积淀的艺术创作技法,难找到更多的传承人,难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注定要成为宝贵的遗产吗?陈安民说,看了《铜陵日报》连续刊登的《“雕”出世界独一无二的城市品牌》的文章后,非常认同张道奎给家乡铜陵的意见和建议,希望相关部门或者相关企业能重视这一古老的“锻铜”技艺延续与人才培养,让“锻铜”在铜陵“锻”出更加绚丽的画面。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