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东吴博物馆藏铜剑鉴赏
2012年08月23日 10:30 748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铜器
剑格铭文
越王者旨於睗剑
越王州句剑
中国青铜剑称谓“宝剑” ,起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据《考工记·叙》曰:“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费能为良,地气然也”
。《庄子·刻意篇》云:“夫有干(吴)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
。《战国策·策三》趙奢赞颂:“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
,锋利异常。唐·李峤《宝剑篇》言:“吴山开,越溪涸,三金﹙铜、锡、铅﹚合冶成宝鍔”
。吴越铸剑将师干将、莫邪及欧冶子均被尊崇为神话般人物,宝剑之称由此始也。《史记·吴世家》载“季札赠剑”史事,成为我国冶金史上的一段佳话,流芳百世。无论历史文献记载,还是出土文物所证实,吴越宝剑质精物美,冠绝天下,为人艳称,視之如宝。
苏州东吴博物馆收藏有较多的吴越青铜兵器,尤其是铜剑达30余 件,精品珍品迭出,充分显示了吴越文化铜兵器的辉煌。这里依据其剑质、剑相和档次,试分作几种品类鉴赏。
一、吴越王剑
在吴越之剑中,最珍良宝贵的是王者之剑。苏州东吴博物馆有两件越王剑,难能可贵。
1、越王者旨於賜剑
通长56.8厘米,身宽4.556.8厘米,柄长9.256.8厘米,首径3.7厘米。剑锋锐利,剑刃前部束弧,身有棱脊,宽格,圆实茎上双凸箍,圆盘首。通体合铸而成。剑格铸銘雙鉤鳥篆八字“戉(越)王戉(越)王,者(诸)旨(稽)於睗”,两面格式相同。
越王者旨於赐剑迄今见发表的共有四件:其一,二十世纪30年代于安徽寿县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其二,传出寿县,此剑与前器“同铭异器” ,现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其三,亦为寿县出土,现藏国家博物馆。其四,1986年江陵雨山九号楚墓出土,今藏江陵县博物馆。[1]此为第五件。
者旨於赐是越王勾践之子,史载鼫与,《竹书纪年》作鹿郢,《左传》作适郢,金文为者旨於賜,在位公元前464年至公元前459年。
2、越王州句剑
通长59厘米,身宽5厘米,柄长9.5厘米,首径4.1厘米。尖锋,刃前部凹弧,棱脊,宽格,圆实茎上双凸箍,箍上饰勾云纹,圆盘首;首面饰七道同心圆纹。格上一面铸鳥篆书“戉(越)王州句,戉(越)王州句”,另一面“自乍(作)用僉(剑),自乍(作)用僉(剑)”。
越王州句即越王朱勾,是不寿的儿子,勾践的曾孙。《史记·索隐》云:“不寿立十年见杀,是为盲姑。次朱勾立”。州勾在位37年(公元前448年—公元前412年),为越王勾践灭吴王夫差后国势最强、武功最为显赫之君王。在多年经营之后,他曾于晚年率军北上灭滕、郯两个诸侯国,为越国向北进展的巔峰。州句时期的功业,为勾践之后的极盛,州句兵器的精良,也反映了这一点。目前出土和传世的吴、越诸王剑,以州勾为最多,今所见包括此剑共计十一件,分藏在国内外的一些博物馆,如湖南省博物馆、荆州地区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以及法国巴黎博物馆等。剑铭均作“州句”,典籍只有《纪年》作朱勾,余皆作“翁” ,如《史记·越世家》:“王不寿卒,子王翁立” 。
二、暗花纹剑
几何形暗花纹装饰剑,出土和传世量极少,是吴越宝剑中的高档名剑,为吴越所独有,被称吴越铸剑技艺绝活之一。苏州东吴博物馆收藏有两件。
1、菱形暗格纹剑 (春秋)
通长50.5厘米,身宽 3.9厘米,柄长9.1厘米,首径3.4 厘米。锐锋,前刃凹束,棱脊,窄格,圆茎中空,圆首,首心部原鑲嵌绿松石脱落。在吴越剑的发展演化形制上,考古界通称此型式剑为空茎剑[2]。
2、菱形暗格纹剑(春秋)
通长54.5 厘米,身宽7.7厘米,柄长8.8厘米,首径3.4 厘米。尖锋,前刃凹弧,棱脊,宽格,上刻铸兽面纹镶嵌绿松石,椭圆实茎,上双凸箍,圆盘首,铸饰同心圆纹六道。
从文物科技进步的角度考查吴越青铜兵剑的铸造工艺技术,堪称吴越宝剑“三绝” [3],其一为几何暗花纹装饰艺术。吴越兵器冠绝一时,在有些精致剑、戈、矛上所饰的菱形、米字形及火焰状暗花纹,是它特有的绝技,埋藏地下几千年不锈不腐。半个多世纪来中外学术界对其科技成就,先后以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主要如有复旦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上海博物馆、上海材料研究所和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合作等。对此类剑暗花纹的形成机理,可能研究者因检测样品本身的工艺就不一样,其结论各不相同。有说其表面花纹是采用复合金属工艺铸成,有说是经过硫化处理等,但仍有不解之谜。笔者与华觉明先生等合作研究同上博得出的认识基本一致,即暗花纹为富锡矿物颜料涂饰所致[4]。这种特殊而精湛的青铜器表面合金化技术,为2500年前中国科技史增添了光辉一页,至今仍被誉为“尚未被超越的科技”。
三、同心圆首剑
剑首饰有同心圆者,仅见于少数吴越高档青铜剑,一般实战用剑绝无这种精致装饰,可见此装饰技术在当时亦仅为少数铸剑高手能够掌握。如著名吴王夫差剑和越王勾践剑,以及此介绍的越王州句剑和一件菱形暗格纹剑均有之。另外,苏州东吴博物馆收藏青铜剑中还有四件剑首饰同心圆者,亦非为一般人所佩用的极品剑。
1、宽格双箍同心圆首剑 (春秋)
通长51.1 厘米,身宽4.5厘米,柄长9.1厘米,首径4 厘米。尖锋,剑身前刃凹束,宽格,铸饰兽面纹,镶嵌绿松石脱落,圆实茎,双凸箍,圆盘首,铸饰精细同心圆纹。
2、宽格双箍同心圆首剑(春秋)
通长52.2厘米,身宽4.4厘米,柄长8.9厘米,首径4 厘米。形制同上。
3、宽格双箍同心圆首剑(战国)
通长 58.7厘米,身宽4.7厘米,柄长9.5厘米,首径 4.3
厘米。形制同上。
4、宽格双箍同心圆首剑 (春秋)
通长55.3厘米,身宽 4.5厘米,柄长 8.7厘米,首径4 厘米。形制同上。
剑首同心圆纹位于剑首端部,由厚仅0.2~0.8毫米,凸起约0.5~2.2毫米,间距仅0.3~1.2毫米不等的多圈薄壁状凸梭组成,且十分规整。在多圈同心圆的槽底,又分布着极细凸起的绳纹。同心圆圈数不等,一般7道左右,越王勾践剑的圈数达11圈之多。如此精细严密的同心圆纹装饰,即使现代亦十分难以加工,而春秋战国时期又是如何制成的?这就是吴越匠师独有的铸剑工艺绝技之二。这一问题令研究金属工艺史的学者们困惑不解。如果是失蜡法铸造,则既难成型,又无法脱模。上海博物馆谭德睿先生等经过无数次的考古模拟和科学研究,探索成功,他们的结论是,剑首同心圆用轮盘法车制精致陶范,是继承和发展了龙山文化蛋壳陶制作工艺而成,已达到陶范铸造技术水平的极致。
四、复合剑
青铜复合剑,是采取特种复合铸造工艺,剑脊呈红黄色,两从呈黄白色,故又称双色剑,为吴越铸剑绝技之三。这种剑历来出土甚少,是青铜剑中的绝品,此为已失传之工艺科技。苏州东吴博物馆收藏有两件。
1、复合剑 (战国)
通长61厘米,身宽 3.7厘米,柄长
9.2厘米,首径 3.6 厘米。锋锐,前刀凹弧,剑身为不同青铜合金合铸而成,棱形脊,宽格,楕圆实茎,双凸箍,圆盘首。
2、复合剑(春秋)
通长55.3厘米,身宽4.5厘米,柄长9.4厘米,首径 3.7 厘米。形制同上。
因青铜材质的性能导致青铜剑的铸作不得过长,长剑在格斗砍杀中容易折断,造成不堪设想的致命后果。目前发现的东周时期青铜剑最长者不超过70厘米,如越王不寿剑通长69厘米,超极限的铜剑都是后期臆造的。吴越匠师为了克服青铜剑的这一缺陷,在铸剑实践中寻求对策,从而发明创造出复合剑,即剑之中脊及两从系由不同成分的青铜合金嵌铸而成。中脊含锡量较低,两从含锡量较高。故前者硬度低而韧性高,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使剑不易折断;后者硬度高而较脆,可提高实战时的杀伤力。如此先进的复合金属科技,秦汉时已失传。其制造工艺过程,是先铸出带剑茎内蕊之剑脊,再将剑脊置于陶范中,以高温烘焙,再往陶范中浇注剑从成分之青铜液,剑从凝固收缩时,紧包住剑脊之榫头,使之结合成整体。取出结合体,沿纵向磨削剑从;再将其靠茎部的一端,置于铸造剑格、茎、箍之陶范中,铸出剑格、茎、箍;最后将露出一段之剑茎内蕊置于剑首陶范中,铸出剑首。至此分4次铸造才告完成。铸造完毕,还需磨出剑锷与剑锋。传世复合剑中最著名的首推越王州句复合剑,台湾龚钦龙先生收藏[5]。中国青铜器泰斗马承源先生称誉“此剑为诸越王州句剑之最”。另外,有两件少虡剑,一件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传出土山西李峪村;一件美国华盛顿弗里尔美术馆所收藏。其中有二件带髹漆木质剑鞘,十分珍贵。
五、扁诸之剑
吴越青铜剑除上述领袖群伦的吴、越王铭剑以及特殊工艺剑之外,大量为部队实战用剑和士大夫阶层佩带剑,这里笔者统称“扁诸之剑”
。据《吴越春秋·夫差内传》记载:“吴师皆文犀长盾,扁诸之剑”
。吴都苏州虎丘山阖闾墓建有剑池,因吴王阖闾生前酷爱宝剑,下葬时以“扁诸”
、“鱼肠” 等名剑3000柄殉葬,故设“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