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仓库保管员到“专利大王”——记中铝河南分公司运输部女工郑琳
2009年08月18日 14:36 710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铝资讯 作者: 谷文生
在许多人看来,很难将仓库保管员与9项国家专利、“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联系在一起。而在中原大地、黄河岸边就有这样一位普通女工,她在一个看似与革新发明“不沾边”的平凡岗位上,凭着一份执着和责任,经过刻苦学习、钻研和攻关,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她就是被誉为“专利大王”的中铝河南分公司运输部车辆段仓库保管员郑琳。
一
“郑师傅,祝贺你又获得两项国家专利”,“没想到我们参与制作的工装也能获专利,这都沾了郑师傅的光”……近日,郑琳再获专利的消息不胫而走,领导、同事、朋友纷纷打电话、发短信,或者干脆跑到她负责的仓库表示祝贺。这已是郑琳的第9项专利。对她而言,相比第一次获得专利时的喜悦心情,郑琳感受更多的是一种动力和责任。
8年的风风雨雨,在做好仓库保管工作的基础上,郑琳在创新发明的道路上经历了酸甜苦辣,也深刻体会着感动和支持。
无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制作、试验阶段,郑琳的每一项革新都牵动着领导、同事、朋友和家人的心,也让她充满了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公司、运输部和车间领导都作出指示和表态:人财物大力支持;许多工友也主动前来帮忙,有时赶到休息节假日,他们也自发地来到现场,下料、焊接、组装,出主意想办法,从没有人提出过要加班费。郑琳的丈夫也很支持她,经常在关键的时候帮她出谋划策,在她遇到挫折的时候安慰她、鼓励她。
2006年,就在她一心一意搞设计发明、申请专利时候,父亲因患脑梗塞、母亲也因肺纤维化同时住进了医院的同一间病房。她每天下班后,匆匆忙忙往医院赶,奔波在单位、医院和家之间。进京申请国家专利的途中,传来了父亲在医院又意外摔伤的消息。三天后,当郑琳从北京回来,父亲已经昏迷了,母亲躺在床上起不来。郑琳在父母的病床前守了几天几夜。看着昏迷中父亲因病痛折磨而削瘦的脸,她泪流满面。
就在父亲去世前的几个月,郑琳的几项设计正在实验阶段。每次在父亲的病床前,她都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每次伫立在病床前,望着父亲饱经风霜的脸庞,郑琳就觉得愧疚。可父亲的目光里却没有一点抱怨,反而用充满慈祥的眼神鼓励着她。每每想到这些,郑琳的眼睛里就会饱含泪水。
二
1983年春季,郑琳技校化验专业毕业后分到中铝河南分公司运输部(当时为郑州铝厂运输部)当了一名化验员。这一干就是18年。
“为了干好化验员,我曾经带着吃奶的女儿去学习。”郑琳对20多年前的往事依旧刻骨铭心。
1985年11月,郑琳的单位成立铁路车辆化验室,但是化验员必须经过铁路局的专业培训,取得化验资格证书才行。那时,她的女儿才出生10个月,还没断奶。为了胜任这项工作,郑琳决定带着女儿一块去数百里之外的洛阳车辆段参加培训。当时她的婆婆说:“孩子太小,恐怕受不了”。但是看到郑琳的决心已下,她的公公答应陪她一块去,帮助照顾孩子。11月份的洛阳,天寒地冻。当时由于工资低,她和公公在培训班附近租了两间屋内地板还是土地、没有取暖设施的房子。一大早,郑琳先给孩子喂奶,然后去化验室跟着师傅学习实际操作。中午回来后,买菜做饭,给女儿喂奶,下午去之前再给孩子喂一次奶。为了不因中间来回给女儿喂奶而影响学习,女儿饿了,她就让公公冲点奶粉给她喝。为了不让女儿冻着,晚上她就利用一盆盆开水散发的热量驱走屋内的寒气。
一天夜里,朦胧中郑琳感觉女儿身上有点烫,女儿发烧了。郑琳马上起床把公公叫过来,然后就去找大夫。由于住的地方比较偏僻,附近没有诊所,药店也没开门,她就顶着刺骨的寒风顺着马路挨个找。等她拿着药回来的时候,天才刚刚蒙蒙亮。抱着生病的女儿,从小被父母宠爱有加、没有受过多少苦的郑琳忍不住哭了。
“那时有点想放弃,真想一走了之。”说起那段日子郑琳的眼睛有些湿润。但是,郑琳还是挺了过来,一个多月的咬牙坚持,让她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化验员。
这段学习的经历对郑琳影响很深。之后的20多年时间,她从未间断过学习。她说:“无论干什么工作,如果想干好,做出点成绩,首先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三
2001年6月,由于企业改制,老师傅退休,领导让41岁的郑琳从化验员调到仓库保管员的岗位。在别人眼里这是个清闲,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差事,而郑琳却从不这样认为。面对仓库里满是灰尘的货架,随意堆放、杂乱无章的备件,她默默地挽起袖子,拿起抹布、拖把,加班加点对材料备件进行整理。大到一桶桶重达数十斤的油漆,小到螺丝螺帽,她都逐一打磨、除锈、清洗、摆放,手被划伤了,胳膊累肿了,郑琳也不叫一声苦。两个月下来,窗明几净、整洁有序的仓库展现人们面前,郑琳却整整瘦了10几斤。在接任仓库保管的半年里,她从废料库里整理出材料备件20多种,经除锈、打磨、清洗重新用于生产,节约14.7万元。
在此之前,由于材料领进、发放制度和基础管理资料不完善,导致部分残次品进入仓库,用少领多等现象时常发生,造成很大浪费。消除这些几十年沉积下来的“顽疾”,着实让郑琳花费了不少心思。她暗自下定决心:“把好备件入库关,用好材料每分钱”。为了严把进口关,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车辆的构造和原理,以及上千种配件的性能、用途、技术要求和参数,凡是经过验收不合格的材料配件,她坚决不办理入库手续。看她这股认真劲儿,许多员工都感叹:企业的保管员都应该这样。她还严格物品发放制度,制作了各班组所用材料备件明细表,提出并推行了车辆检修所需材料、燃油按单车对班组发放制度,这样一年就可节约费用10万元。她把材料管理纳入QC活动,2003年发表的《回收可修复材料,降低修车成本》的课题,荣获郑州市质量管理小组优秀成果奖。
经过努力,郑琳负责的仓库已成为该公司对外展示形象的一个窗口。2004年9月22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领导参观完郑琳负责的仓库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
郑琳与创新发明结缘,还缘于一个小工具的成功制作。2002年,在统计分析材料配件使用情况时,郑琳发现铁路车辆检修更换最多的就是防松螺母。经过了解,原来是在分解检修的过程中,螺母内的防松钢丝簧产生变形、断裂而无法二次使用,造成很大的浪费。
“一定要使这些废旧配件‘起死回生’”。经过反复研究、琢磨,她设计出了修复废旧防松螺母的专用工具,当年就节约费用3.6万元,并获得了公司合理化建议五等奖。
小小的成功让郑琳欣喜不已:原来小革新也能解决大问题。这激发了郑琳进一步搞创新的热情,从此与发明创造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4年,在和领料的铆工班员工交谈时,郑琳了解到铁路车辆检修铆接作业一直还沿用60年代的人工作业方式,铆工要耗费大量体力,每铆一个铆钉,就得换一个人。滚烫的氧化皮掉下来把员工的工作服烧出一个个窟窿。每逢进行铆接作业时,员工们都很发憷。看到工友的劳动强度这么大,郑琳很心疼:“一定要让工友从笨拙的作业方式中解脱出来”。
“光有目标还不行,刻苦学习才是硬道理”。于是,那时已经45岁的郑琳利用工余时间一边自学《车辆学》、《铁路车辆检修规程》、《铁路车辆配件加修工艺》等专业技术书籍,查阅相关资料,一边深入到检修现场仔细观察了解工友的作业情况,虚心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问题。经过近3个月的钻研,当她拿着设计图纸请工程师、技师、安全员及检修人员论证后,大家纷纷向她竖起了大拇指:郑师傅,真行!就这样,工友们有的下料,有的焊接,很快一台铁路车辆风动上铆机制作出来了。
试验那天,运输部和车间的有关领导都到了现场。看到这阵势,郑琳的心情格外紧张:“第一次搞发明,害怕不成功。”她躲在试验现场附近,心“咚咚”地跳个不停。虽然不敢靠近,但她却时刻听着那边的声音。“哒哒哒”,“好好好”,一阵机械声之后传来了欢呼声,郑琳悬在嗓子眼的心总算平静下来,她悄悄地回到仓库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时,铆工班的员工拥进仓库围着郑琳兴奋地说个不停:“谢谢郑师傅,今天我们请你吃饭”,“这可圆了我们四代铆工的梦啊”……
实践证明,这种机械铆接方式的铆接质量完全符合铁道部铁路货车检修规程的要求,铆接一次交验合格率由人工铆接的85.3%提高到96.1%。
这是郑琳获得的第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也让她业余时间迷上了创新发明。截至2009年,郑琳先后进行技术革新20多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9项,累计创效100多万元,被大家誉为“专利女王”。继2007年获得“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殊荣后,2008年她又荣获了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五一巾帼奖”。
“目前企业面临的困难很多,我今年的计划就是能实施更多的小改小革,为企业战胜危机再尽一份力。”新的一年,48岁的郑琳又有了新的目标。
责任编辑:刘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