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代贞观年间身份证:形状像鱼

2011年11月09日 19:50 246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器

13780965138346037501

  中国古代的身份证

  最早的身份证是在隋代开始出现的,不过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年间发给官员们的“鱼符”。它由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便系佩。鱼符里面刻有官员的姓名、任职衙门、官居级别、俸禄几许以及出行享受何种待遇等。鱼符的主要用途是证明官员的身份,便于应召出入宫门验证时所用。《新唐书·车服志》记载:“附身鱼符者,以名贵贱,应召命。”鱼符的制作材料与官员的官衔大小有直接联系。当时,凡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鱼符,均用黄金铸制,以显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官员的鱼符则为铜质。五品以上官员还备有存放鱼符的专用袋子,称为“鱼袋”。到武则天时,鱼符一度改为形状像龟的“龟符”,用途与鱼符相同。
  宋代时,鱼符被废除,但官员们仍佩戴鱼袋,它比起隋唐时的鱼符,要来得简约,而且便捷了许多。
  到了明代,朝廷取消了唐、宋时期所使用的鱼符和鱼袋,官员的身份证改用“牙牌”。其用材和制作又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上面刻有持牌者的姓名、籍贯、入仕身份、官阶、年俸以及所属衙门的名称等,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塑料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据明代陆容《菽园杂记》载:牙牌不但官员们悬之,“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皆悬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证的用途已不局限于官员,开始向中下阶层发展。
  清代,各阶层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顶子(帽珠)来证明,顶子的材料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并以此区别使用者身份的高低与官衔的大小。如果是一品大员,可佩大红宝石顶子;如果是秀才,则可佩铜顶。当然,一般百姓帽上无顶,只能用绸缎打一个帽结。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