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件较少见的青铜冷兵器
2011年09月30日 14:33 4795次浏览 来源: 收藏快报 分类: 铜器
青铜兵器,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和历史意义的时代产物,从它诞生之日始,就以其独特的魅力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尤其备受王公贵族的青睐。在我国古代,最先进的技术总是最先用于制作兵器,当然青铜铸造技术也不例外。
青铜兵器的出现最早可以上溯到夏朝,并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汉。这一时期,伴随着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演变,青铜兵器的时代也逐步从兴盛走向没落。在商周时代,由于战争频繁,青铜兵器成了当时军队必不可少的装备,因而得到大量铸造,而且很快变成了为奴隶主、贵族、士大夫阶层所掌握的工具,并彻底取代了古老的石兵器,成为车战时代军队的主要装备。所以,人们常说“青铜兵器上承石兵,下启铁兵”。
古代的青铜,实际是红铜与铅锡熔炼的合金。用它铸造的器物呈现青灰色或青绿色,所以称之为青铜器。青铜兵器时期恰好与奴隶制社会相始终,在长达1600多年的战争岁月里,各朝各代的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无不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支柱,巩固并强化其专制地位。
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块饱经历史沧桑和战火考验的土地上曾发生过多起大型的战争。比较著名的有:楚汉相争时,徐州成为两军对垒的大战场;三国曹操、刘备、袁术、吕布竞相争夺徐州等等。“九里山下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这两句在徐州流传久远的民谣仿佛把人们带入到遥远的战争年代。现在,当地人在日常耕作中,经常会发现青铜冷兵器,其中尤以两汉时期的居多。这独特的战争资源为徐州冷兵器收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收藏的几十件古代青铜冷兵器中,有几件铸造于特殊时期,具有特殊用途,而且比较少见,下面就将这几件一一介绍给大家:
1、铍
铍的形状似剑,但比剑要长要大得多,实际上是剑如矛装柄,铍见于战国时期,以前多误称为剑,其状如扁茎剑而茎特阔,故《方言》中注曰,“今江东呼大矛为铍”。铍在作战时主要用于直刺和砍杀。秦以前铍首多用青铜铸造。汉代多有铁制。关于铍的最早记载见于《左传》襄公十七年(前556)“贼六人以铍杀诸卢门”。战国至汉初,战场上较普遍使用铍。西汉军队有“长铍都尉”职,可见铍在作战中的地位。西汉中期以后,铍的使用减少,并逐渐从战场上消失。以下是我们收藏的铍,两件的年代我们估计为战国时期。
2、铩
铩也属于矛类兵器,由铍演化而成,与铍的区别是铩在茎与刃之间有两端上翘成锐尖状的、具有格架功能的镡。五代·徐锴《说文系传》告诉我们,铩,铍有镡也。流行于汉代,东汉以后绝迹,我们收藏的铩,如。因为前面的铩头为青铜制造,故应是战国或西汉早期之物。图3中因为铩头为铁制,虽已锈蚀,但表现出较长,故应为汉代制造。因为此镡有较厚的镏金,故可能为古代仪仗兵器。
3、钜
钜为战国中期出现的一种兵器,钜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矛头,用于直刺进攻,矛头底部为空心圆柱子形,用于插入木柄,木柄两侧有两个钜齿,在当时骑兵较多,钜齿主要用于勾住人或马的腿,由于钜安装比较复杂,存在的时间很短,在战国短期就消失了,图4的钜,前部的矛长11厘米,钜齿长17厘米。
责任编辑: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