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为何担忧中国投资
——专访西澳大利亚州州长科林·巴内特
2011年08月29日 11:16 12380次浏览 来源: 《财经》杂志 分类: 重点新闻
澳洲正在适应中国
记者:如果日本的小股东模式比较容易被接受,那么对“小股东”来说,合适的持股比例是多少?
科林·巴内特:我想最高不超过20%,不一定要设法获得公司的控制权。就澳大利亚的主权甚至是民众紧张情绪而言,中钢不必要收购Midwest,这笔交易在澳大利亚颇有争议,因为它是在股市进行的一起敌意收购。
事实上,这并无必要,因为Midwest并不是一家大型矿业公司。如果中国买了大项目的小部分股权,例如Hancock公司某个项目的5%-10%股权,它会是一笔金额大得多的投资,但不会引起公众的注意。这就是我要表达的意思。这其中有些微妙,我并不是在责怪中国。
记者:如果给美国或英国公司提建议,你也会要求他们“从小处切入”吗?
科林·巴内特:我可以理解中方的观点。但正如陆克文前不久曾经指出的,中国经济也并非所有领域都对外资开放。所以,我们都有自己的规则。
在Midwest项目引发争议的时候,我在想,这笔投资不过几亿美元而已,而当初美国人耗资420亿美元投资Gorgon项目的时候,却没有人质疑。这一点你说得对,但我不认为有任何针对中国的歧视性政策存在,但是对来自我们尚不熟悉国家的投资,公众的确很敏感。
澳大利亚以前是英国殖民地,英国的投资从第一个白人定居点出现后就有了,美国的投资几乎紧随其后。我们对这些国家一直以来都很熟悉,而日本和中国的投资则是新现象。
与日本不同,中国的投资还有一个复杂的地方,中国的投资都是国有企业进行的,这对澳大利亚来说又是个新现象,需要时间来适应。
记者:澳大利亚也认为国有企业有些怪?
科林·巴内特:是这样。但我觉得这是不了解所致。
上世纪90年代时,中国的国有企业远不如现在成熟,大多数似乎都听命于政府。现在,他们有了更大的独立性,运营更加商业化、更具全球性。他们非常迅速地在澳大利亚确立了市场地位,赢得了认可。
两三年前,这里还没人听说过中钢,现在它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中国公司正在确立他们的市场存在,中国的商界人士正成为当地社会的一部分。
但这里的人们还是有点紧张。例如,若一家外国国有企业要建立一个港口,我会感到紧张,感觉某个外国政府正在我们国家建设港口,无论是中国、美国、英国或其他任何国家,都是如此。每个国家都希望保护自己的主权和经济独立。我也不认为中国希望其他国家在中国建立一个港口。每个国家都希望控制自己的重大基础设施。
记者:中国在非洲和南美洲所采用的模式,是否一定不能在澳大利亚应用?
科林·巴内特:中国已走向世界各地寻找资源,中国有需求,而它打交道的大部分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国家,中国采取的模式是奏效的,那就是进入、开矿、建铁路、建港口、建医院、建学校,包揽所有这一切。
我想中国是带着相同的思路来澳大利亚的,他们忘记了这是全球前20位的国家,我们不需要被告知如何修建铁路或港口,我们有工程师,有大学。
但我认为这仅仅是一个误判。双方都有一些误判,上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与日本刚开始打交道时也发生过误判。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