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铁矿石进口不减 矿业巨头断供是谎言
2009年07月14日 9:39 10179次浏览 来源: 经济半小时 分类: 重点新闻
追根溯源:国内商家囤积居奇催生“疯狂的石头”
铁矿石谈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混乱的局面,是谁在大量买进国际巨头的现货铁矿石,为了进一步了解进口铁矿石的流向,记者来到了唐山曹妃甸实业港务有限公司的商务部。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一份关于进口铁矿石任务完成情况的统计报表。部长单春鹏告诉记者,主要的买家是唐钢、国丰、津西、首钢、中联或者也叫荣程。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至5月,在从曹妃甸进口铁矿石的买家当中,国有钢铁企业只有唐钢和首钢两家,而这两家企业进口的铁矿石只占到港口总量的12%,在剩余近90%份额中,民营钢铁企业成为铁矿石进口的大户。
同样是在青岛港,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从画面中不难看出,铁矿石卸载的繁忙程度。
港口工作人员:“每天都保证四条五条大矿船在这卸,但仍然是卸不完。”
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我国已经累计进口铁矿石超过2亿吨,铁矿石库存更是远远超过1亿吨,高出正常库存量的3倍。在全球钢市惨淡声中,我国的铁矿石进口却依然大增。那么为什么我国的铁矿石需求量在市场需求严重下降的时候还能保持这么大的需求量呢?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主要的原因是 大中型钢铁企业减产的同时,而地方中小企业在大幅度的增产。”
在中钢协与国际矿业巨头的价格谈判正处于僵持阶段的时候,中小钢铁企业却通过现货市场大量购买铁矿石,加紧开工生产,抢占市场。而经过一个月的调查,中钢协认为,这还只是造成我国铁矿石进口激增的一个因素,更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囤积居奇的国内铁矿石贸易商。
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今年的贸易商比去年同期大约增长了20%,就是它的进口量比去年大约增长了20%,增长了大约3900万吨,也可以说目前矿石之所以积压,就是我们贸易商超量进口。”
单尚华告诉记者,一些贸易商认为今年铁矿石谈判不会取得太大的降幅,铁矿石价格还要上涨,因此囤货待价而沽,这就造成铁矿石进口量的大量增加。
目前我国具备铁矿石进口资质的企业共有112家,其中钢铁生产企业70家,铁矿石贸易商42家。只有具备铁矿石进口资质的企业,才有可能享受到进口铁矿石的长期协议价格。而根据我国铁矿石进口代理制实施方案的规定,为没有铁矿石进口资质的企业代理进口的,转卖企业只能收取3%至5%的代理费,不允许随意赚取差价。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关于代理费的规定却成了一纸空文。
唐山建龙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涛: “实际上国家倒是有政策,执行的不好嘛,你比如说这个代理制,你就加个3%大家都能享受,大家都能心平气和,这个东西我认为,关键是现在有了这个进口权力这些企业或者是拿到长协矿,然后他按照现货市场价格再卖给我们,也是有很多问题。”
徐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8年7月,当时的进口长协矿价格约为每吨700-800元,但没有铁矿石进口资质的唐山建龙公司却享受不到这个价格,他们最终从铁矿石贸易商手中买进的价格竟然高达每吨1400元,加价幅度接近100%。
徐涛:“这些有长协的就挣大钱了,没有长协的你只有吞下这个苦果了,你只有去买高价的矿”。
徐涛的这一说法,记者在另一家民营钢铁企业——唐山宝业集团也得到了证实。
宝业集团铁矿石进口业务的负责人刘增林告诉记者,尽管自己的企业每年有300万吨长协矿的进口资质,但公司每年铁矿石的需求量却有1500万吨,剩下1200万吨的铁矿石缺口只能靠从现货市场上的贸易商手里购买。
刘增林:“应该说钢铁企业是(铁矿石)最终使用单位,实际贸易公司它不然,它买回来它也不使,它价格来讲,它只能空间越大越好,它并不考虑到下游的企业的成本能不能接受,只要你需要,空间越大越好,那么说空间一大,下游的企业从它手里买去,它会大胆的去更高的去采这些大批量的国外矿进来,这就是恶性循环。”
半小时观察:结成利益共同体,增加谈判筹码
力拓员工涉嫌窃密事件的曝光似乎能让人恍然大悟,为什么手握巨大订单的中国钢铁行业在对国际矿业巨头的价格谈判中表现得如此艰难?原来,对手把我们钢铁企业的原料库存的周转天数、进口矿的平均成本、吨钢单位毛利、生铁的单位消耗等财务数据,摸得清清楚楚。这幕现实版的潜伏,让中国钢铁行业在与国际矿业巨头的博弈中,基本上处于弱势地位。
然而,从前面的调查,我们这并不是答案的全部。早在几个月前,就当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呼吁国内钢铁企业一致对外,不要进口现货铁矿石的时候,就有38家中小钢企集体倒戈,大量现货铁矿石涌入国内港口。与此同时,一些中小钢铁企业指出,国内具备铁矿石进口资质的企业高价倒卖,赚取长协矿价格与现货价的巨大差额利润,迫使它们不得不出此下策。所以就出现了一种反常的现象,今年一季度钢铁行业销售收入较同期下降22%,整体亏损33.1亿元。而1到5月,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2.42亿吨,同比反倒增长了26%。
在国际铁矿石谈判中丧失话语权,根本原因在于在现有的矿石进口贸易机制下,中国企业的利益分割,自己不能步调一致,不能结成一个共同体,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铁板一块,共同增加谈判筹码。从这个意义上说,这起事件是铁矿贸易乱象的结果,而不是源头。作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的中国,长协矿在总进口中的比例还不到一半,而日本和欧洲每年进口铁矿石中,长协矿比例占到95%以上。仅矿石一项,中国钢厂的平均成本就要比日本和欧洲高出50%。由此可见,中国经济所付出的代价。如何扭转这样的被动?除了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恐怕更多的利益还得靠我们自己来维护。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