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购电试点难以推广 变相“降电价”惹各方不满

2010年04月22日 9:10 821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铝资讯

  电厂的账本
  在过去的一年中,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回升,在电力企业的账本上,直购电正在变成一桩越来越不划算的买卖。
  2009年3月,直购电试点启动之时,一个重要的背景是:2009年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7810亿千瓦时,同比下降4%,工业用电量则同比下降8.40%。
  而一年之后的情形则大相径庭。2010年一季度,国内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加24.19%。
  事实上,包括华电国际、大唐发电、华能国际等在内的国内主要电力企业,均在2009年实现了扭亏。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2009年初,“直购电”之所以对发电企业有吸引力,是因为,发电企业的发电量受制于电网的采购,在用电低潮期,直购电可帮助发电企业提高发电量。
  但现在,“电力企业已经不愁电力卖不出去了,关键是卖个好价钱”。事实上,随着社会用电量的快速回升,不少地方甚至出现缺电情况,通过直购电来保证发电量,便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并且,随着煤炭价格的不断上涨,发电企业的成本压力正越来越大。此前,有消息称,国内五大发电集团已联合上书相关部门,希望能调整电价。而“直购电”要求的,却是电厂降价。“一般而言,直购电价比核定上网价低一点”。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直购电遇阻根本的问题还是电网,“电网不肯让利”。
  “简单来说,在一个只有电厂、电网和用电企业三方的市场中,如果电厂A的上网电价是0.35元,用电企业B希望的用电价格是0.5元。但在直购电实施时,由于电网收取的过网费肯定不会低于0.15元,B要获得低价电,只有靠电厂直接让利才行”。

[1] [2]

责任编辑:刘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