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遭遇“三条红线” 新产能遭腰斩

2010年01月27日 8:44 813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作者:


  过剩之辩
  2000年之后,受益于全球光伏产业的兴起,多晶硅价格水涨船高,价格从50美元/公斤一路上涨至2008年10月份的500美元/公斤,虽然之后受金融危机影响,一路下滑至目前的60美元/公斤。但多晶硅丰厚的利润,仍引发了国内的投资热潮。
  并且,由于多晶硅项目投资规模以及产值巨大,“都是以亿为单位,对带动地方GDP极有成效”,因此,“国内很多地区都想上多晶硅”。
  “目前,除了西藏,中国其它省份都提出多晶硅的发展规划。主管部门下去考查,地方都表示,要在本地打造太阳能产业基地,都是千亿工程。虽然从投资主体看主要是民营,但实质上还是用的银行贷款,是国家的钱。”上述参与《标准》起草人士说。
  赛维LDK一位人士预测,2010年,国内多晶硅产量至多可达2.5万至3万吨,基于今年世界光伏市场两位数成长的考虑,预计仍有40%至50%的多晶硅需要进口。这似乎也为中国多晶硅的投资热提供了佐证。
  不过,2009年,虽然中国多晶硅的产量仅为1.6万吨,但现有产能已高达5至6万吨。“现在的产能,完全能满足未来2至3年的生产需要”。
  中投证券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苏、云南等20多个省,已有近50家公司正在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倘若这些产能全部实现,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以上。
  前述多晶硅厂商高管透露,早在2009年三、四月份,四川等地一些百吨级企业已在减产,并最终在年底停产。
  江苏中能硅业副总经理吕锦标对本报记者坦言,“除了2008年以前投产的少数几个项目,2009年达到了60%-80%的达产率外,其他项目,特别是大部分是2008年下半年投产的项目,至今没有多少产量。”
  事实上,质量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国多晶硅“替代进口”。
  据中电光伏副总经理杨方介绍,目前,该公司使用进口多晶硅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国内多晶硅料纯度不足。太阳能级多晶硅的纯度要求达到6N(99.999%),而一些国内中小型生产厂家的产品纯度只有4至5N(99.9%)。“太阳能光伏电池要求有20年以上的稳定发电期,我们还是更信赖进口硅料”。
  一家西部多晶硅企业的管理层人士也表示,2009年,中国的产能只释放了三分之一,“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内的部分企业的工艺尚未过关,仅有洛阳中硅等少数企业可与国外竞争。而在成本方面,许多企业更是与国际大厂相距甚远”。
  更何况,国际光伏巨头也在大肆扩产。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厂家——美国Hemlock公司已宣布,2010年,其将扩充1.3万吨/年的产能。
  新产能腰斩
  在此背景下,那些“小规模、高能耗、高污染、低质量”的新建多晶硅项目,将遭遇行业准入标准的阻击。
  “国家希望通过制定行业准入门槛,来解决这一问题。”上述参与《标准》起草的人士说。
  在他看来,国内40多家多晶硅企业中,只有前15家多晶硅企业“是完全符合相关要求的,甚至在许多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而40多家企业中,有20家左右存在环境问题,并且,少数企业由于工艺问题,能耗比较大。
  前述多晶硅厂商高管表示,《标准》出台后,资本市场对多晶硅投资将做全盘考虑,“包括政府限制、市场需求、国际竞争等因素”,“对千吨级小厂的投资,将会紧缩甚至全面撤退”。
  在他看来,目前中国17万吨规划产能中,60%以上是单线3000吨以下的产能,“再考虑到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最后能存活下来的,不过五六万吨左右”。

 

[1] [2]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