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铝沙特电解铝项目谈判陷僵局

2008年06月26日 17:4 512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铝资讯

  6月25日,据接近中国铝业(601600.SH)高层的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中国铝业与沙特的电解铝项目最新一轮谈判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双方陷入僵局。
  目前,中国铝业赴沙特谈判人士已经回国。虽然中国铝业与沙特方面早已经签署合资框架协议,经过此轮谈判之后,双方合作可能再生变数。

谈判陷僵局
  据中国铝业人士介绍,沙特项目(在沙特建设一家用原油发电的铝厂,规模为100万吨铝锭及配套电厂)最早接洽要追溯到2007年,当年10月,中国铝业以子公司中铝香港有限公司为主体与马来西亚矿业国际控股有限公司(MMC)和沙特阿拉伯王国本拉登集团(SBG)签署了项目谅解备忘录,拟成立合资公司。
  双方于同年11月24日签署了合资框架协议,并接受了由沙特政府颁发的项目许可证。
  2008年5月12日,中国铝业发布公告称,2008年5月9日,公司子公司中铝香港有限公司与MMC和SBG签署了“合资安排”。同时,沙特投资总局还与合资三方签署了该项目的“支持承诺谅解备忘录”。
  中国铝业人士表示,这次公司代表赴沙特,正是就该合资安排的具体问题与沙特方面进行商榷,不料,谈判却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他告诉记者,上次三方签署的合资安排仅为构成对各方意愿的最初步的、无约束力的说明,不具任何法律效力。目前,公司方面正在积极想办法应对。
  前述接近中国铝业高层人士告诉记者,在这次谈判陷入僵局之前,本来双方已经初步商定:该项目将采用中国铝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50kA电解铝生产和配套碳素生产技术。电厂项目也将主要选用我国技术和装备。建成后的合资公司生产管理也将由中国铝业承担,该厂所需原材料氧化铝将由中国铝业从中国运往沙特,并且对该厂所生产的产品实行包销,铝锭等产品也将返销中国。

四大阻力致谈判无果
  据本报记者向中国铝业方面多位人士了解,沙特项目遇挫的最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沙特国内环保等人士对于上大规模的高耗能项目有不同意见,沙特政府承受较大的压力,对该项目比较谨慎;二、对于以如此廉价的石油资源(大致相当于每升2元人民币)让中国企业获利,沙特国内舆论对中国铝业形势不利;三、沙特方面希望合资公司能够在沙特上市,让沙特国民分享中国铝业在沙特所获得的利润,受制于现行法律法规,沙特的这方面要求中国铝业无法满足;四、沙特主要王室成员倾向于合资公司由美方组建。
  “沙特舆论历来受西方舆论影响很大,而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以来也将沙特看作是一个很重要的盟友,沙特国内对于中国铝业沙特项目的不和谐声音,不排除为别国企业利益张目的诉求。”上海外国语学院中东研究所一位研究人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到。
  安信证券铝、有色金属首席行业分析师衡昆告诉记者,在沙特,本土的铝业集团发展比较缓慢,中国铝业的主要竞争对手均为大型跨国公司:如力拓集团、加铝等。
  “不能片面认为沙特电解铝项目遇阻是因为美国等西方国家阻挠,可能与中国铝业要求自主管理有关。”北大亚非研究中心吴强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因为中国铝业在沙特项目中国家意志较强,要求自主管理,其模式与国际惯例不同,从而导致谈判无果。

战略结构调整或受影响

  “沙特电解铝项目还要看未来几轮谈判情况如何,假设真的谈不成,对中国铝业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衡昆告诉记者,沙特电解铝项目是一个配套项目,原计划将消耗澳大利亚奥鲁昆氧化铝项目(目标是1000万吨矿石产量;200万吨氧化铝产量)和国内部分氧化铝产能。
  如果沙特项目有变数,多余出来的这么大产能的氧化铝该如何处理会很棘手。同时他也认为,沙特项目是中国铝业海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电解铝产业向能源和资源丰富地区转移、逐步实现公司战略结构调整的重要步骤之一,假设遇挫,中国铝业的整个战略结构调整可能都会受到影响。
  据了解,中国铝业除沙特项目外,还计划在澳大利亚、越南、印尼进行海外拓展。
  “越南项目、印尼项目可能都会因为当地效率等问题进展比较慢。”衡昆判断。据记者在国信证券、中金、光大等行业分析师处了解,对于中国铝业的海外拓展,业内普遍对沙特项目寄予厚望。
  “中国铝业遇到的问题其实是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所面临的窘境。”前述上海外国语学院中东研究所研究人员指出,这说明在愈来愈激烈的海外竞争中,中国企业要学会使用复杂的竞争手段,提高公关能力。
  “海外拓展项目,前期有困难是正常的。”前述中国铝业人士表示,因为中国企业不甚了解中东的文化、制度、法律、财务、税务、市场环境,吃亏是必然的,但是经验的积累也是这样得来的。
  据他透露,中国铝业下一步计划以沙特政府为突破口展开,首先使对方更加了解中国铝业,树立中国铝业的良好形象,维护双方较好的关系;然后,再作打算。(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