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整合赢得矿业兴

2008年08月11日 12:0 225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的湖南省郴州市,将矿产资源开发整合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市矿业经济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
  
  瞄准多小散乱,建立健全政府责任机制
  郴州境内共有特大型矿床3处,大、中、小型矿床共144处。已探明储量的50种矿产中,钨、钼、铋储量均居全国第一,锡、锌储量分居第二和第四,微晶石墨和萤石储量分别占全国储量的七成和四成。“有色金属之乡”、“中国银都”、“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的美誉并不虚传。
  然而,由于矿产资源开发模式粗放,深加工能力不足,矿山企业多、小、散、乱,矿业发展中凸现出来的深层次矛盾,一度制约了郴州矿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尽快将郴州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强势,成为郴州市决策者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2005年以来,郴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7个强化矿业秩序整治和矿政管理的文件,将资源整合具体路径确定为:控制矿权、适度集中,控制总量、配额管理,控制流向、引导精深加工,控制新探资源、政府调控风险勘查。
  郴州这样的矿产资源大市,要走好资源整合这盘棋并非易事。其间不可避免地涉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如何将整合工作抓紧抓好?郴州市决策者们注重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责任机制,明确了整合工作的硬性指标,建立健全了监督管理、责任追究、进度专报和挂牌督办等制度。为了杜绝“假整合”现象发生,市政府特别制定了“五个务必”,即务必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相结合;务必发挥政府和战略投资者两个优势作用;务必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务必依法依规化解矿山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矿中矿”、历史上形成的大矿平面内的小矿等问题;务必由一个开发主体对矿区资源开发实行“六统一”管理。
  领导重视为资源整合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去年初,郴州市采取市、县联合的形式,组织力量对全市重要矿产地、重要矿区的矿产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调查摸底,资源整合大幕由此拉开。

  采用四种模式,整合工作有序推进市

  政府通过调查摸底发现,目前全市重要矿产地、重要矿区矿业权交叉严重,不同矿山开采同一矿床、矿体现象常见,尚有191座矿山生产规模不符合准入标准,一些矿山还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严重污染问题。北湖新田岭矿区、临武香花岭三十六湾矿区是国土资源部重点整合矿区。去年初,市政府分别组织200多人,历时3个月,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后又经过3个多月的编制,《郴州市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于去年5月上报省政府,成为湖南省首个批复同意的资源整合方案。
  简单说来,郴州市重点矿区资源整合有四种模式:“一步到位”、“两步到位”、“以大并小”以及“园区推动、产业带动”。
  北湖新田岭矿区采用的是“一步到位”整合模式,即引进技术先进、管理规范、资源利用效率高、环保安全意识强的战略投资者进入,牵头进行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新田岭矿区原有14个持证矿山,引进湖南有色集团后,组建了一个股份制的钨业开发公司为该矿区唯一开发主体,实行统一规划、开发和管理。25个尾矿库予以闭库处理,10个洗选厂关停并转。整个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闹事或越级集访事件。目前,该集团正在与中国五矿集团联合对汝城小垣矿区进行资源整合。
  临武香花岭三十六湾矿区的整合工作则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将矿区19个持证矿山整合成两个开发主体,设置两个采矿权;原香花岭锡业公司整合矿区的7个矿山,设一个采矿权;临武县兴龙铅锌矿等10个矿山重组为南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玉岭多金属矿,设一个采矿权。第二步,由中国西部矿业集团作为主要发起人并绝对控股,华锡集团、香花岭锡业有限公司以及三十六湾矿区等矿山企业共同参与,重组为一个新的矿业公司,为矿区唯一开发主体,全面改造矿区生产系统,实行统一规划布局和管理。大企业、大集团的参与,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理念,也加快了郴州市有色金属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矿企数量大幅减少,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

  目前,郴州市资源整合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矿山企业数量大幅减少,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全市已关闭煤炭、石墨、有色金属矿山396座,压减量占原有矿山总数的近一半。10个重点矿区整合任务基本完成,采矿权总数压减到95个,减少了55.4%。矿山企业和采矿权数量减少的同时,矿山企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了。煤矿平均生产能力由整合前1.56万吨/年提高到现在3.36万吨/年,到2009年底,80%的煤矿将达到6万吨/年;有色金属矿生产能力则由整合前的每年1.8万吨提高到4.5万吨。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矿业整合和矿山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了一批大型矿山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先后组建了新田岭钨业公司、湖南铋业公司、南岭资源开发公司等。同时,依靠矿产品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打造了包括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等4个初具规模的矿产品深加工业集中聚集区,落户矿产品深加工项目23个,累计投资45.8亿元。此外,一批县级矿产品深加工集中集聚区也迅速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市有色金属产业园区—县级矿产品加工园区—大型矿业公司—矿山企业之间紧密连结、上下衔接的矿产资源开发格局。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