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高层论坛在银川取得圆满成功
2008年08月15日 13:0 3993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搭建校企交流平台 促进有色和谐发展
——第二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高层论坛在银川取得圆满成功
本网讯 为了适应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新形势,解决全国有色金属行业企事业单位及有关高校在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上遇到的实际问题,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办,中国铝业公司、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协办,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和青铜峡铝业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二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高层论坛”于2008年8月3日至6日在著名的塞上明珠银川市隆重举行。
本届论坛重点围绕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形势下的“招聘”、“就业”、“用人”、“留人”等主题开展,是全国有色金属行业企事业单位和有关高校人事工作管理者的交流盛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康义、党委副书记丁学全、顾问蒋维湘,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经理杨景百,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创奇,青铜峡铝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河,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综合室副主任刘军胜,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系主任姜颖,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副总经理谢承杰等领导出席了论坛。论坛由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总经理丁跃华主持。据统计,共有来自70余家单位(含18所高校)的102名会议代表参加了本届论坛。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提供人才发展平台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康义首先作了题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形势”的专题报告。康会长在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从1978年的99.6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2360万吨。康会长同时指出,虽然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目前有色金属工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全球经济放缓、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国家实施货币从紧政策、煤电油价格上涨等因素都将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面临的挑战。
此外,康会长还着重介绍了今年上半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状况,并指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各个战线的人力资源方面的大力支持,同时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持续发展也将为人力资源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招聘--网络现场优势互补,继续推进巡回招聘
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的侯圣君在本届论坛上作了“有色金属行业2007-2008届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回顾及2009届策划思路”的专题报告,从2006年秋季中南大学的“一地一校”到2007年秋季的“行业联合组团、全国巡回招聘”再到2008年春季的“网络招聘与现场招聘相结合”等模式,侯圣君详细介绍了“有色金属行业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的发展历程,并提出2008年秋季有色金属行业校园招聘将继续采用网络与现场招聘相结合的思路。侯圣君表示:“网络招聘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并充分发挥“有色人才网”、《有色金属行业招聘专刊》的积极作用。现场招聘方面,我们将对供需见面会的举办时间及承办高校作出一定调整,预计覆盖高校将从2007年秋季的12所增加至20余所,在降低高校接待压力和企业招聘成本的同时也为广大学子和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报告结束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等企业代表纷纷就毕业生招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全国巡回校园招聘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此外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河北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与会高校都对承办有色金属行业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提出了申请,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听取广大用人单位的意见,进一步对巡回招聘的线路进行优化。
就业--政府社会广泛关注,高校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更是促进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最珍贵的人力资本,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本届论坛上,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的李艳宗就《2008年全国有色金属行业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作了主题发言,该报告汇总了前期面向中南大学、东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8所院校的采矿、选矿、冶炼、加工、地质、材料等有色金属主体专业毕业生开展的就业意向调查成果,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主要考虑因素、求职过程中受到的困扰、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专业对口问题及对就业单位性质、区域、月薪、晋升期望等方面都作出了详细地分析及说明。李艳宗认为:“虽然高校毕业生就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完善正逐步走向市场化,但是许多高校毕业生由于受传统观念、社会需求、学校教育、家庭期望和个人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就业意向上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和行动上的错位,导致就业价值取向失衡、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政府及社会各界应关注就业问题,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应做得更主动一些,改变毕业生的就业心态,这样才能妥善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兰州大学学生处副处长石兆俊关于“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的主题发言激起了与会代表的共鸣。石兆俊认为:“将学校的招生、就业工作与企业的招聘、用人、留人工作全部联系起来,中间的过渡与衔接没有任何障碍,这就是最好的人力资源。今年国家提出要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本届论坛能将‘招聘’、‘就业’、‘用人’、‘留人’几个主题全部纳入讨论范围,是国家政策的体现。”同时石兆俊还强调:“一方面,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高校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更理性、更有效地成才,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希望有色金属行业企业能更多地接纳和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并把学生实习工作能当成人力资源长远规划的基础,如果学生去企业之前就已经了解有色企业,了解自己到企业之后需要做什么,能走多远,那么在达到这个顶点之前,学生是不会跳槽的,这样的结果就是企业与高校的双赢!”
此外,在就业分论坛上,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江西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有关领导也分别介绍了各自在就业工作上的成功经验。
用人--解读新法争议问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备受关注的《劳动合同法》已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并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之一。
本届论坛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系主任姜颖对《劳动合同法》立法背景和立法特点进行了就介绍,并对“劳动者倾斜保护”、“无固定期限合同”、“取消违约金”、“新法是否加大了企业用工成本”等与《劳动合同法》的主要争议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解读,最后结合具体的案例为企业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留人--聚焦行业薪酬报告,推进有色薪酬改革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综合室副主任刘军胜作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构建现代企业薪酬制度”专题报告,刘军胜在报告中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需要,报告总结了“薪酬构成不合理”、“分配关系不协调”、“分配方式单一”、“薪酬分配过分提倡按效益分配”等当前收入分配微观领域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一套成熟的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在讲到“如何设计薪酬改革方案”时,刘军胜认为:“第一,要让战略分析贯穿于薪酬改革方案设计与实施的始终。第二,要从‘组织体系’、‘定岗定编’、‘岗位分析’、‘晋升通路’、‘岗位评价’、‘岗位级别’等方面切入,重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夯实薪酬改革的基础。第三,要综合考虑制度创新、外部竞争力、科学性及公开公平性等因素,全面推进薪酬改革。”
为了给全国有色金属行业企事业单位提供薪酬设计方面的参考,以达到帮助各单位有针对性地设计薪酬制度的目的,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的王晓如同志在论坛上就“2008年全国有色金属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薪酬调查报告(体验版)”作了主题演讲。王晓如对该报告的使用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并以“机械助理工程师”、“冶炼工程师”、“采矿高级工程师”等职位为例,对该报告中职位的样本分析、职责描述、薪酬组成、市场薪酬数据等组成部分作出了精辟阐述,使参会代表能够从整体上了解《2008年全国有色金属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薪酬调查报告》。王晓如表示,由于论坛前仍有部分单位未回馈薪酬调查数据,本届论坛上只提供报告的体验版,并欢迎有关单位继续报名参加有色金属行业薪酬调查活动,使完整版调查报告提供的数据更真实、更具参考意义。
此外,中国铝业公司、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青铜峡铝业集团有限公司、金川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也在论坛上介绍了各自在薪酬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与会议代表共同交流。
本届论坛为有色金属行业企事业单位及有关高校提供了一个经验交流的平台,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人事处处长朱晓东提出:“本届论坛安排的几个论题非常好,特别是几个专题报告很有内容,对单位工作很有启发。”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人力资源部部长虞望科则认为:“本届论坛办得很棒,内容丰富,收获颇多,第三届我还会参加!”听到各位与会代表的对本届论坛的感想,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总经理丁跃华表示会后将认真总结本届论坛上提出的符合企事业单位与高校需求的想法和思路,并落实到具体的服务工作中,最后丁跃华总经理对各位与会代表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