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泪斩马谡 何志成:房产过热是通胀的罪魁祸首

2008年08月29日 9:20 106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郝倩

  “具体分析,房地产市场的确过热,它是通货膨胀高企的罪魁祸首,铁矿石价格一涨再涨,原油价格高企,很大程度上是国际社会在赌靠房地产拉动的中国经济会一直疯狂下去。”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认为,如若保持宏观经济健康发展,需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让房地产降温。
  原本各大投行认为“奥运后”的房地产市场将因宏观调控“松动”,大量“救市”资金的入场而受益。而日前热炒的“千亿经济刺激方案”更是令业内相信,或许地产行业可以从巨大的资金包中分一杯羹。但是何志成认为上述说法太过乐观,他认为,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宏观调控远没有到“放松”的地步,不要寄希望于形成某种“逼宫”的局面。
  对房地产需“挥泪斩马谡”
  “即使真正出手2000亿到4000亿元人民币救市,也不会直接投入房地产行业。”何志成判断。摩根大通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在8月19日发布一份报告,称“中国高层领导人正在审慎考虑规模至少达人民币2000亿~4000亿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相当于中国GDP的1%~1.5%”。报告并指出,经济刺激方案中包括税项减免、稳定国内资本市场以及支持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措施。
  但是何志成认为,无论是放松信贷还是直接的资金入场都不可能实现。
  从信贷的角度来说,各大银行的中报业绩显示绝大多数银行并没有受到房地产市场萎靡的拖累。同时,下半年贷款指标的上升比例中,也将大多数流入中小企业,房地产企业则很难分一杯羹。
  “现在所有的调控手段都是在控制这个行业疯狂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而非要掐死这个行业。”何志成说。
  “对于类似高能耗,并引发高消费,还存在忙碌炒作隐患的产业一定会继续紧缩和压制。”何志成称。他认为,一向“有紧有松”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现今的情况下扩大内需。
  但是房地产行业在这一政策目标中显然没有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股市暴跌的双重劫难之下,凡是做了住房按揭的青年消费群体,很难再有闲散资金支付其他的消费。”从这个角度来看,何志成认为继续大兴土木很难对现在的宏观经济产生正面的影响。
  同时,在他看来,地方政府的骨子里都存在一种“房地产冲动”,所以房地产问题绝不可松口,并且远没有到松口的地步。
  “要想使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让房地产降温,让钢材市场降温,让能源需求过快增长降温,由此带动通货膨胀降温。而让房地产市场降温的唯一利器可能就是货币紧缩。”何志成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
  房地产拉动乏力
  现在已经出现的情况是,房地产对于地方GDP的贡献没有之前那么可观了。
  根据东部一沿海城市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上半年该市GDP同比增长10.3%,略低于全国水平。其中,因素之一是去年对该市GDP出力甚多的证券和房地产行业受到行业波动影响,增长有所减缓。该市统计称,去年上半年,上述两个行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9%,而今年同期,证券业的贡献率是零,房地产的贡献率为负,导致GDP少增长0.4%。
  何志成认为房地产驱动力减弱“端倪”的出现在料想之中。他大胆提出一个假设,或许可以将原本还要持续至少20年的城市化进程延长为30年,让这一消耗资源巨大的行业发展“适度”一些,这样,或许房地产在GDP中所占比例可以平稳下降。
  之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显然成为一股强大的经济驱动力,带动多个下游产业,让中国经济完成了“原始积累”的过程。
  之前开发商普遍认为现在的“城市化”进程仍可能给房地产业带来长达20年之久的发展机遇,这不仅给房地产商带来了发展机遇,也成为国际社会的“对赌”砝码。
  “无论能源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几何,中国始终有能力消化。这使能源的价格也在按照房地产发展的预期上扬。”何志成对本报记者表示。最终,“对中国需求的过度炒作成为导致近年来原油、商品期货,包括铁矿石、黄金价格暴涨的主要原因”。
  但是,何志成认为靠房地产以及城市化拉动的经济难以持久。房地产这轮单驾马车所产生的驱动力正在带来更多的副作用。
  像恶性循环一般,资源以及能源因为房地产的发展而价格攀升,继而成为高能耗的房地产业继续快速发展的瓶颈。在房地产所占GDP比例越来越低之时,一些地方经济不得不寻求更为健康的经济驱动力。
  “新经济应该是靠创新产业拉动的,但是现行的发展模式落后于时代,原始积累的过程不可持续,到了该转型的时候了。”何志成说。由于目前市场预期中国政府在奥运会后仍然将坚持紧缩政策,房地产市场肯定继续降温,钢铁市场也将降温,由此导致资源类需求下降。
  “让过多依靠出口和房地产拉动的经济能够向内需和创新经济拉动转化。”何志成说。他认为,宏观调控寄期望的目标中包括贸易顺差能够减少,包括经济能够降温,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