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筹备两年的股指期货正遭遇着未出生先流产的尴尬局面。9月23日,外电报道,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范文仲曾经在北京一会议上表示,监管层可能阻止推出包括衍生品在内的新金融产品,把重点放在提升风险管理上。
中国股指期货究竟应该叫停还是加油?专家学者以及期货业界人士就此展开了一场激烈辩论,辩论的背后正是计划和市场两种理论模式的较量。
北京“叫停”:
股指期货应慎行
发生在大洋彼岸的次贷危机给中国人上了一课。根据外电的报道说,中国监管部门表示可能放弃推出金融衍生品的计划,他们正在重新思考美国模式。
“此次次贷危机是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环环相扣后由一个‘蝴蝶效应’所引发,而次贷本身就属于一个金融创新。”中央民族大学张宏良教授表示,从这次次贷诱发的后果来看,就是一个不好的创新,最终连利益方都栽了进去。
央行前顾问余永定也表示:“美国金融体制被认作是一种模式,我们正竭尽全力模仿它。突然之间我们发现我们的老师也不是如此优秀,因此下次我们设计金融体制时,将更多地动用我们的思维。”
在“叫停”派看来,中国不应冒险使用复杂的金融工具。因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相关的衍生工具正是导致美国金融市场动荡的罪魁祸首。此外,股指期货推出以后也不能改变目前市场单边下跌的局势,反而增加了外资操控中国市场的风险。
消息人士透露,美国次贷危机加重和全球大型机构的突然倒塌令监管部门对其连锁反应担心不已,他们正在推进对中国金融行业改革速度的重新评估。考虑到这种改革可能会加剧市场的波动性,保守的一方可能占优。
上海“加油”:
不能因噎废食
对于“叫停”说,上海业界和专家表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
上海通联期货经纪公司总经理黄晓明说,如果叫停股指期货是因噎废食的表现。实际上,美国经济遭遇了如此严重的危机,但美国股市的表现基本稳定,其下跌幅度远低于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这恰恰是因为美国拥有股指期货这样的对冲风险的工具。他还援引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话说,9·11以后,美国金融系统之所以保持稳定,很大程度也要归功于股指期货这样的金融衍生品。
他认为,金融创新工具本身是好的,管理层可以在工具的使用和风险控制上做进一步完善,而不是直接放弃。“理论上说,股指期货是套利者将股市的系统风险出售给了爱好风险的投机者,这是减少了而不是扩大了风险。”
上海市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上海证券交易所前副总经理方星海表示,如果中国下结论认为,应不惜一切代价避开复杂的金融产品,那就犯了一个错误。他表示,中国应从美国的错误中了解金融创新包含何种风险,从而对这些风险加以防范,然后以“适当的”步伐着手进行创新。他认为,如果汲取信贷危机的教训,中国甚至可以加快金融改革。
复旦大学的孙立坚教授表示,很担心金融改革步伐因为次贷危机而停滞。但中国的股指期货、融资融券,都不存在不推的问题,否则价值风向标就没有了。不能说因为次贷危机,美国就没有了学习价值。美国是消费大国、金融大国,今天能够在全球调度资金,来支持其透支消费,就是因为其金融强盛。
上海业界普遍认为,当前缺乏的主要是整个资本市场制度安排和产品结构的改进与完善,而不是每次股市大幅下挫的时候出台几个临时政策以求力挽狂澜。实际上,中国证券市场迫切需要股指期货这一金融衍生工具来完善。
官方:态度暧昧,审慎安排
对于股指期货是否该暂停或者加速推出,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专家和业界的争论不便表态。
实际上,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自从2006年9月8日成立,已经空转两年。这个注册资本高达5亿元的交易所由于股指期货的一拖再拖,正付出越来越高的成本。
此外,无论是传统期货公司还是券商期货公司,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纷纷增资扩股、招兵买马、设备更新、网点布局、教育培训,只为期盼股指期货顺利推出的那一天。
然而直到如今,宣传了两年的股指期货“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此前人们可以理解是由于奥运会“维稳”的需要暂缓推出,如今又多了个“叫停”说,业界担心朝令夕改。
经过两年的努力,股指期货的准备工作已经相对充分。产品方面,《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已经反复修改定型,与合约配套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交易规则》及其实施细则,包括《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交易细则》、《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结算细则》、《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结算会员结算业务细则》等全部完成。
制度方面,以《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为核心,证监会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为主体,期货交易所、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和期货业协会自律规则为补充的期货市场法规体系已经形成。
技术方面,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根据《金融期货结算业务资格行政许可事项的通知》和交易所交易业务规则,颁布了《金融期货业务系统技术指引》,60多家会员公司通过了中金所组织的“全景式”技术压力测试。
市场方面,依据《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会员管理办法》,截至2008年7月,中金所会员总数已达89家,其中全面结算会员14家、交易结算会员48家、交易会员27家。中介机构参与金融期货相关的行政审批工作有序推进。
而投资者教育也已经进行了两年多时间,股指期货的仿真交易为大部分投资者熟悉。
截止到目前,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姜洋9月18日的表态是官方对股指期货最权威的表述。他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表明,金融创新必须适度,必须与市场的接受程度和投资者的承受能力相协调,与监管能力相适应。因此,他认为,在股指期货合约设计、风险控制、市场监管以及投资者教育等方面,需要更加谨慎的制度安排,同时,继续完善股指期货上市的相关准备工作。
专家认为,姜洋的表述虽然权威,但“更加审慎的制度安排”却显得含糊,让投资者不能了解管理层的明确态度。
可喜的是,“融资融券”和“T+0”作为股指期货前的制度安排,正有加快推行的迹象。
来源:华夏时报 见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