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底”已确立“经济底”需等待

2008年10月08日 10:19 103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我们认为上证指数1800点是这次政策转向的政策底,有望成为四季度市场的底部。如果政策保增长的决心逐步落实甚至超过市场预期,预计四季度市场的合理估值区间为1800-2500点。如果美国金融市场金融危机再度爆发,或者我国刺激经济的政策低于预期,那么上证指数将回落至1550点附近。
  四季度宏观经济受内需和外需的影响难有起色,企业利润下滑趋势进一步明确,宏观调控政策的转向在短期内也难以改变宏观经济下滑的趋势。所以四季度我们看淡大宗原材料、房地产、消费品行业;相对看好保经济增长的目标和加大政府支出所带动的相关行业,如基建、铁路发展、建筑、水泥等;另外考虑到融资融券预期,我们比较看好券商行业;最后我们建议投资人可关注资源税改革预期下的电力和石油石化行业。
  宏观经济仍将回落
  随着国内外经济增速的普遍回落,“经济周期”再次向我们昭示了经济轮回的巨大魔力,而8月份相关宏观数据的发布则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经济增速继续下滑的预期。与此同时,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趋势不减。在国际经济增长危机深化与国内经济增速回落明确的情况下,我们坚持认为,国内经济活力下降以及各行业经营趋于困难的状况仍将持续。
  我们可以通过对发电量、钢铁、汽车、房地产以及运输等行业数据的分析,在微观层面观察到令人担忧的宏观经济形势。
  电力需求下降。此前由于煤炭库存量的持续减少,我们或许可以将发电量增速的回落更多的归咎于煤炭供不应求以及价格的高涨。但就8月份数据而言,不仅煤炭库存量大幅增长,同时煤炭价格也出现回落趋势,于是再以煤炭问题解释发电量增速的大幅下滑已难以令人信服。考虑到发电量与工业生产增加值之间密切的联系,以及单位GDP电耗依然保持平稳而未大幅回落,我们认为发电量增速的回落说明国内工业生产活跃度的下降,以及经济增长的乏力。
  需求降低导致钢铁价格回落。对于钢铁行业而言,主要的需求者就是房地产投资,然而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逐渐步入调整,其投资增速持续回落。同时我们看到在商品房竣工面积增速回落的同时,其销售面积增速的回落幅度更大,这预示着房地产存货的持续增加。这些均表明钢铁行业未来面临需求进一步减缓的困境。钢价下跌是对房地产以及汽车行业增速回落的一种反映,进而预示国内未来实体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
  货运增速回落表明经济活力下降。与发电量增速下降以及钢铁价格回落一样,货运增速的持续回落同样预示着我国经济活力的减退。
  四季度关注政策面
  2008年9月15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在其网站上宣布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的宣布大大早于市场的普遍预期。两率下调反映了对美国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和对国内金融体系可能面临压力的某种担忧,更为重要的是意味着今年初以来所实施的“从紧”货币政策正式结束,宏观经济政策转向刺激性方向的过程拉开了序幕。
  2008年9月18日晚,财政部、国资委以及汇金公司相继行动,力主维护证券市场稳定。我们认为,这表明政策的三方面意图:稳定市场态度坚决,默认当前市场已进价值区域,预防金融危机不遗余力。
  总体看,前期紧缩的货币政策和中性的财政政策对未来政策的变动留下了不小的空间,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现实又使政策变化具有了这种可能性。3-4季度经济下滑较快、通胀放缓趋势确立,宽松的刺激经济的各项政策在未来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三因素决定中长期走势
  从中长期看,未来市场能否走好取决于三点因素:一是能否继续出台刺激经济的政策,二是经济增速和上市公司利润增速下滑趋势的扭转,三是国际金融风暴的基本结束。
  在国际市场方面,目前大家普遍关心的是这次金融危机何时结束,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试着找寻答案:一个是美国房市,另一个是信用市常美国房市景气无疑是次贷风暴能否远离的最大关键,为了挽救房市,美国政府去年以来已采取众多积极措施,在陆续出台这些举措后,美国房市近来的确已经出现希望。
  此外,信用市场近期也并非全都是坏消息,最近包括中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央行都已经开始降息,各国央行也再次合力对市场注入资金,对市场流动性应有正面帮助;而最近全球11个重要金融机构共同成立抵押贷款基金,也将有助于增强金融机构的互信基矗上述种种消息虽然不能令我们立刻得出金融危机已经结束的结论,但至少在四季度层面,曙光初现。
  关于国内政策,我们认为9月15日央行对于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的结构性下调,预示今年初以来所实施的“从紧”货币政策正式结束;同时,印花税的单边征收,表达了政策稳定市场的愿望;此外,汇金、国资委的回购和增持,表明了产业资本对当前市场价值的认可。对于股票市场而言,这些均意味着市场出现转折的机会正在酝酿。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