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委正在酝酿松绑楼市
2008年10月10日 8:36 107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为应对华尔街所发生的金融危机,我国有关部门还将出台一揽子暖市政策。据多位知情人士向中国经济时报透露,由国务院多个部门参与制定的针对楼市的调控政策目前正在酝酿之中。有关部门未来可能采取的行动包括:改革土地增值税、因地制宜地调控楼市、修订“第二套房政策”、减免交易环节税费等。
业界权威人士预计,继央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暂免征收存款利息税等货币政策出台之后,针对楼市进行松绑的一揽子财税政策可能会逐渐浮出水面。
楼市或将逐渐松绑
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连日来,世界各主要央行纷纷出手救市。10月8日,国务院及央行出台了两项重要政策:暂免征收存款利息税,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这些政策的出台对我国楼市是重要利好。”10月9日,一位地产界权威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种种迹象显示,楼市当前的低迷态势已经引起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国务院及央行10月8日出台上述两项政策之前,分析人士便已预料本周央行将有所行动,提振楼市信心。
华尔街金融危机源自美国楼市迅速降温所形成的次贷危机。有鉴于此,管理层格外关注楼市也在情理之中。实际上,在国庆前夕,有关部门就已经开始秘密行动。
9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纽约与美国经济和金融界人士举行座谈时表示,中国密切关注美国政府和金融界为稳定国内金融市场所采取的一系列重要措施,并表示中国也将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这是中国高层在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一次重要表态,同时也传达出了一种信号。
9月16日,由国家税务总局、国务院研究室有关负责人联合组成的调研小组召集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及部分地方房地产商会在国务院第二招待所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议,据参与本次会议的知情人士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透露,会议重点讨论了改革土地增值税的内容。来自甘肃、江苏以及上海等地的房地产商会代表和地产大腕任志强、潘石屹出席了本次会议。
记者从另一位知情人士处得到证实,“国务院确实正在调研土地增值税改革”,同时这位知情人士还表示,“第二套房政策也在考虑之中”。而另有知情人士称,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银监会也参与进来,给楼市松绑成为其中心内容。
开发商“逼宫”的结果?
从去年十月楼市降温以来,楼市成交持续下滑,特别是银根持续紧缩,打击投机炒作的“第二套房政策”出台,楼市这匹疯狂的犟驴才逐渐恢复理性,但开发商日益感到房子难卖,日子难过,资金链普遍吃紧。土地增值税的征收也是让开发商头疼的问题,受去年以来土地增值税清算影响,开发商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以上海复地集团为例,仅去年上半年便少赚了78%。
日前,中房协曾上书国务院要求救楼市。中房协建议将楼市调控主调由此前的“严厉”调控政策,改为“适度控制”,具体政策包括允许地方政府自行救市、降低房地产交易有关税率、加强房地产预警系统功能等。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也曾有过类似举动。不同的是,前者通过国家发改委,后者则通过全国工商联,将书面报告提交给国务院领导。上述举动曾被视为开发商集体“逼宫”而遭到网民质疑。
中国房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朱中一及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上书救市”的说法给予否定。朱中一表示,中房协上书的立足点是保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建议中央有保有压。而聂梅生则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发展已令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楼市调控政策应当针对这种局势做出调整。
朱中一指出,“第二套房政策”有必要做出调整,对改善型住房需求,如以小换大、以旧换新的购房者不宜适用“第二套房政策”,对初次购买90平方米以下的购房者,国家应给予税费优惠政策。聂梅生则告诉记者,未来的楼市调控政策不应一刀切,如对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和中西部城市,应采取不同的调控政策。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也认为,中央对楼市的调控应坚持“适时微调,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突然放松,应采取渐进式的调控。
对于央行等有关部门的降息及松绑政策,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尹中立的看法相对悲观。他表示,楼市的根本问题是百姓收入问题,不是依靠降息或简单的松绑政策就能解决。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