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货币政策更趋灵活 新措施有望陆续出台

2008年10月13日 9:12 105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专家认为,下一步货币政策可能会更加灵活,其他方面的措施也有望陆续出台。
  确保经济稳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表示,“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在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的政策调整方向。宏观经济政策将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适时调整财税、货币、出口等政策,确保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李婧认为,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和短期内迅速恶化的外部经济冲击,我国货币政策灵活调整,其着眼点在于保护实体经济,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前实体经济下行风险正在积累,同时通胀忧虑正在消除,这就需要审时度势灵活调整政策,减少外部冲击对实体经济的损害。
  灵活调整宏观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认为,稳健的财政政策本身就具有灵活性,因此十七届三中全会所指的“灵活”可能主要是针对货币政策。此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等也可能会更加灵活。
  申银万国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表示,日前宣布的下调准备金率和利率措施将刺激银行信贷增加。为了保证刺激信贷政策能够落到实处,预期央行将采取相应的措施。除了放松货币政策之外,其它保证经济稳定的政策也会相继出台,可能会包括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全面推开增值税试点等。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恶化、房地产市场下滑、经济减速加剧的背景下,加快经济政策的调整并逐步增强刺激力度十分必要。他预计,财政刺激手段、进一步的货币信贷刺激政策以及针对房地产等领域的支持性措施也会陆续出台。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应注意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从现在的情况看,在美次贷危机后,经济增长内外压力有所增大,货币政策要根据国际国内基本面的变化,在方向和力度上作灵活调整。
  仍要把握好度
  张晓晶指出,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也要把握好度。由于通胀的压力仍然存在,放松货币政策,不能一松到底,否则通胀可能会重新出现;投资政策也要把握好放松的力度,否则可能带来产能过剩、坏帐等问题。
  李婧也认为,虽然通胀的风险正在降低,但并未完全消除。虽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所下滑,但是仍居高位。在放松货币政策的同时,仍要警惕通胀压力。
  郭田勇表示,从防范风险的角度考虑,美国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情况很多,国内金融业也要反思。未来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措施要防范国内金融业可能出现的风险。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